诗词:《句》
朝代:宋代
作者:寇准
内容:水底日为天上日。
中文译文:
水底的太阳成为天上的太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由宋代文官寇准创作,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远的哲理。诗中描述了水底的太阳成为天上的太阳,暗示了一种深思熟虑的思想。
在诗中,水底的太阳象征着人们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能够看到的事物,而天上的太阳则代表着更高的境界和意义。通过将水底的太阳转化为天上的太阳,寇准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们可以通过深入思考和超越表面现象来开启真正的智慧和境界。
这首诗词简短而有力,寓意深远。它提醒人们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要有追求更高层次的思考和领悟。可以将其理解为寇准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一种启示,鼓励人们超越狭隘的视野,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句》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哲理,展示了寇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人生的洞察力。它引发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境界的思考,同时也对于寇准作为一位重要的宋代文人的才华给予了赞赏。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寇准。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乍三清鹤降,万里云收,昊天空翠。玉磬琅琅,动乾坤声锐。尽日修斋,虚堂设醮,庆大仙恩惠。满献霞觥,长歌妙曲,留连师意。二九良辰,菊花开遍,正是重阳,素秋佳气。烂漫香风,健飘*丹桂。秀景稀逢,上真难遇,幸一时相际。雁影沉沙,蟾光照夜,醺醺同醉。
醉蓬莱 九月十八日西虢刘氏醮。宋代。丘处机。乍三清鹤降,万里云收,昊天空翠。玉磬琅琅,动乾坤声锐。尽日修斋,虚堂设醮,庆大仙恩惠。满献霞觥,长歌妙曲,留连师意。二九良辰,菊花开遍,正是重阳,素秋佳气。烂漫香风,健飘*丹桂。秀景稀逢,上真难遇,幸一时相际。雁影沉沙,蟾光照夜,醺醺同醉。
赠日者张异手。宋代。戴炳。漫浪江湖等泛萍,破囊惟有百中经。一吭辩处长三寸,两手生来应七星。笑汝道途多坎壈,说人祸福太分明。我今已决为农计,不解从君较五行。
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五首。宋代。杨万里。地锦花铺地锦衣,碧茸上织紫花枝。垂杨舞罢莺停唱,不卷华絪待阿谁。
歙中谒徽国文公祠作。明代。胡应麟。闽粤真人起,高标自不群。丁年穷百氏,乙夜揽三坟。力障鹅湖水,神游鹿洞云。至今灵爽在,长对武夷君。
题郑县亭子(郑县游春亭在西溪上一名西溪亭)。唐代。杜甫。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 遁轩。宋代。苏轼。冠盖相望起隐沦,先生那得老江村。古来真遁何曾遁,笑杀逾垣与闭门。
野饮。宋代。陆游。春雨行路难,春寒客衣薄;客衣薄尚可,泥深畏驴弱。溪桥有孤店,村酒亦可酌,凫茈小甑炊,丹柿青篾络。人生忧患窟,骇机日夜作;野饮君勿轻,名宦无此乐。
追悼亲哥。宋代。王炎。昔在清华日,明珠掌上新。岂期吾薄福,不见汝成人。荒冢魂长夜,空山草自春。姜凉无限恨,独坐一沾巾。
过阊门溪。宋代。杨万里。黟祁二邑水分源,到此同流怒政奔。忽值两山盘作峡,更峨双石插为门。中通翠浪才容线,仰看青天细似盆。滟滪瞿唐姑未问,祗经此险已销魂。
寄周子谅。元代。郭钰。人世近年不可道,相逢但说沧洲好。扫云放鹤招飞仙,冠屦烟霞任颠倒。琥珀香倾白玉壶,珊瑚影拂红云岛。洲前弱水知几重,跂余望之不能到。沧洲美人玉无瑕,曳裾每在王侯家。去年把钓桐江上,骊珠飞光照白沙。野水平桥重回首,夕阳门掩松阴斜。关西老子拂归袖,薄俗俯仰令人嗟。我初去留谬长策,遂使诸生笑王式。不论世事凋朱颜,一双老眼依然白。五月抱病山居窄,展转空窗想颜色。丈夫岂作儿女悲,情深不免伤离别。
呈刘子卿四首。宋代。赵蕃。近喜周公相,初传荐士章。非才孰为治,与国倍生光。故国异乔木,白驹空食场。弹冠与结绶,吾道不其昌。
刘子澄远寄羊裘且有怀仁辅义之语戏成两绝为谢以发千里一笑 其一。宋代。朱熹。短棹长蓑九曲滩,晚来闲弄钓鱼竿。几回欲过前湾去,却怕斜风特地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