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监。宋代。梅尧臣。古监得荒冢,土花全未磨。背菱尖尚在,鼻兽角微讹。月暗虾蟆蚀,尘昏魍魉过。但令光彩发,表里是山河。
《古监》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古监得荒冢,土花全未磨。
背菱尖尚在,鼻兽角微讹。
月暗虾蟆蚀,尘昏魍魉过。
但令光彩发,表里是山河。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座古老的监狱,它已经荒废多年,但仍然保留着一些痕迹。诗人通过描写监狱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思考。诗中的景物和意象,既展示了岁月的侵蚀和荒凉,又透露出一种坚韧和光彩的存在。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古老监狱的景象。首句“古监得荒冢,土花全未磨”,通过描述监狱的废墟和未被磨灭的土花,展现了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接着,诗人描述了监狱的一些细节,如“背菱尖尚在,鼻兽角微讹”,这些形象描写增加了诗词的生动感。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月暗虾蟆蚀,尘昏魍魉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岁月的侵蚀和荒凉。然而,最后两句“但令光彩发,表里是山河”,则传递出一种坚韧和光彩的存在。这种对光彩的追求和对山河的热爱,使得这座古老的监狱在历史长河中仍然有着独特的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古监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光彩的追求。它展示了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坚韧和光彩的存在。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景阳宫井。宋代。胡仲弓。隋师已迫长江浒,玉树庭花曲示终。千古龙鸾有遗恨,胭脂井上至今红。
杂咏四首。宋代。范仲淹。梓人一笑白云乡,杞桂森森遇豫章。闻道周公绳墨在,天庭谁此遇明堂。
送冰禅再往湖中。唐代。齐己。行心宁肯住,南去与谁群。碧落高空处,清秋一片云。穿林瓶影灭,背雨锡声分。应笑游方久,龙钟楚水濆。
上方。唐代。司空图。花落更同悲木落,莺声相续即蝉声。荣枯了得无多事,只是闲人漫系情。
真铁牛儿,形容丑恶,性刚偏好争驰。人人皆有,那角解牵骑。种就黄芽满院,更须用、神水浇之。宫里,若无此兽,安得似婴儿。乾坤真动静,生成家活,总赖于伊。饥餐虎髓,渴饮水银池。夜半牵车进火,霞光迸、海底腾辉。牧童笑,华池宴罢,乘个月明归。
满庭芳。宋代。张伯端。真铁牛儿,形容丑恶,性刚偏好争驰。人人皆有,那角解牵骑。种就黄芽满院,更须用、神水浇之。宫里,若无此兽,安得似婴儿。乾坤真动静,生成家活,总赖于伊。饥餐虎髓,渴饮水银池。夜半牵车进火,霞光迸、海底腾辉。牧童笑,华池宴罢,乘个月明归。
孙鹤林居士为狂人所累赴理五羊今得脱然诗送之归 其二。明代。释今无。多君真有子,患难自能将。儿戏劳三尺,悲酸尽两行。旅途堪强饭,归路更烧香。相看一感激,此意岂能忘。
送费六还蜀。唐代。骆宾王。星楼望蜀道,月峡指吴门。万行流别泪,九折切惊魂。雪影含花落,云阴带叶昏。还愁三径晚,独对一清尊。
太常乐章三十首其二十五第二。宋代。杨亿。阊阖天开,群后在位。设业设虡,庭燎晰晰。斧扆当阳,虎贲夹陛。舞之蹈之,四隩来暨。
谑池亳二州宾佐兼寄宣武军掌书记李昼。唐代。张鲁封。杜叟学仙轻蕙质,韦公事佛畏青娥。乐营却是闲人管,两地风情日渐多。
题山间林下卷。明代。林光。红尘紫陌难容足,树脚云根好借眠。几个莺儿醒午梦,一杯香茗虎跑泉。
偈颂六十首 其二十七。宋代。释昙华。苦苦,苦中苦,乐中苦,谁道黄金如粪土。象骨老师曾辊毬,秘魔叉下捉老鼠。
清明善住蜂归用前韵。宋代。释居简。雾拥云屯畏失王,相攸来此各赍粮。絮轻漠漠移家晚,花冷冥冥领众忙。卒岁缓营新旨蓄,掠丛怕有欲残香。凛然暗室明如昼,不待通天一点光。
归来。元代。范梈。十载归来问草堂,入门喜见葛山苍。慈亲已慰占乌鹊,稚子行堪咏凤凰。新理园池几创物,小移松柏且分行。卜居未是居难卜,为恐傍人议楚狂。
拂云亭。宋代。洪兴祖。黄云收尽绿针齐,江北江南水拍堤。野老扶携相告语,儿童今始识锄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