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山石崖上竹鞭

慈姥山石崖上竹鞭朗读

《慈姥山石崖上竹鞭》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水浸石壁,
峭直无鸟踪。
穴垂青竹根,
瘦蛇愁作龙。
霹雳雨脚入,
湿点莓苔封。
世人不得用,
八马今乖慵。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慈姥山石崖上的竹鞭景象。江水冲击着峭直的石壁,没有鸟儿的踪迹。竹鞭从岩石的裂缝中垂下,看起来像是瘦弱的蛇愁苦地蜿蜒而下,仿佛变成了一条龙。雷雨的脚步声随之而来,湿润的莓苔似乎封印了这个场景。诗人认为这样的景象世人无法欣赏,就像八匹马失去了往日的精神和活力一样。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慈姥山石崖上竹鞭景象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和生命的力量。江水冲击着石壁,形成了陡峭的景观,而竹鞭则在其中生长,给人以柔美的感觉。瘦弱的竹鞭被比喻为愁苦的蛇,显示出其中的生命力量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而雷雨的到来,更是给整个景象增添了动感和神秘感。

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生命力量的敬畏之情。他认为这样的景象是独特的,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诗人也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和依存关系。诗中的八马象征着活力和精神,而当它们乖慵不前时,似乎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漠视和忽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通过描述自然景观和运用比喻手法,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它唤起了读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

猜你喜欢

落絮游丝惹舞衣,回头万恨事全非。琴弹怨调弦声涩,莺唤残春花影稀。

千点黄金和泪铸,几年碧海变尘飞。人间多少閒牛女,银汉迢遥一例违。

()

烟雨里,脉脉只悲秋。风片薄,酒波柔。绿杨不是灵和树,白头重上采菱舟。

百年身,千古事,一登楼。

()

暗伤亡国偷弹泪。此夜如何睡。月明何处断人肠。最是依然歌舞、宴昭阳。

几年尝遍愁滋味。难觅无愁地。欲笺心事寄嫦娥。为问肯容同住、广寒么。

()

斋阁香泉,岩扉火树,秋来总是相思处。扶轮承盖许重招,为遣西飞一雁、促归桡。

酒噀烟霄,笔挥风雨,金华殿上闻高语。羡君才思涌江潮,憔悴如余应愧、旧题桥。

()

自惜盈盈十五馀,不施粉黛叹幽居。忽惊流浪双头鲤,带得交河一纸书。

读书宛转愁不息,征人正在天山北。天山高插碍星流,漫驾红鸾过十洲。

()

三晋阸河山,登览苦不畅。我欲西之秦,潜身睨霸王。

一朝得李生,词坛出飞将。撝呵斗极回,含吐黄河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