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献公挽辞三首

魏忠献公挽辞三首朗读

《魏忠献公挽辞三首》是宋代司马光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恻怛动旒扆,鸿胪葬老臣。
箫铙震淦口,绋翣隘漳滨。
久大英名在,哀荣异礼陈。
丰碑纪遗烈,长泣邺城人。

中文译文:
悲痛动摇皇帝的旗帜,鸿胪将老臣葬送。
箫声和铙声震动着淦口,绋翣阻隔着漳滨。
英名久远流传,悲哀和荣耀交织在一起。
丰碑记录着英勇的事迹,长久地哭泣着邺城的人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司马光为魏忠献公所写的挽辞,表达了对忠献公的深深怀念和悲痛之情。诗中描绘了忠献公的丧葬场景,以及人们对他的哀悼和敬仰之情。

首先,诗中的“恻怛动旒扆”表达了司马光内心深处的悲痛之情。旒扆是皇帝的旗帜,这里用来象征忠献公的地位和功绩。司马光的悲痛之情动摇了皇帝的旗帜,显示了他对忠献公的深深怀念。

接着,诗中的“箫铙震淦口,绋翣隘漳滨”描绘了丧葬的场景。箫和铙是丧葬仪式中常用的乐器,它们的声音震动着淦口,绋翣则阻隔着漳滨,形成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这些描写表达了人们对忠献公的敬意和哀思。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对忠献公的赞美和纪念。诗中提到“久大英名在”,说明忠献公的名声久远流传,他的功绩被人们铭记。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忠献公的哀悼和敬仰之情,称他的荣耀是与众不同的。

最后,诗中的“丰碑纪遗烈,长泣邺城人”表达了人们对忠献公的纪念和哀思。丰碑记录着忠献公的英勇事迹,长久地哭泣着邺城的人们,显示了他们对忠献公的无尽思念和悲痛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丧葬场景和表达对忠献公的怀念和敬仰,展现了司马光对忠献公的深深感慨和悲痛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忠献公的纪念和敬意。这首诗词以其深情和庄重的笔调,表达了对英勇忠献的臣子的崇敬和哀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朗读
()

猜你喜欢

圣主焦劳意,谁云百里轻。
东州比灾害,剧令选精明。
水去良田阔,人旭旅谷生。

()

江城吹晓角,愁杀远行人。汉将犹防虏,吴官欲向秦。

布帆轻白浪,锦带入红尘。将底求名宦,平生但任真。

()
两双钓船相对行,钓车自转不须萦。
车停不转船停处,特地萦车手不停。
()
逐客无书入帝城,灵光今阙几公卿。
当时何敢书三宿,诸老谁招鲁两生。
双碧崔嵬容雪卧,一黄觳觫了春耕。
极知穷薄难为力,犹幸林间识太平。
()

跳跃双丸射海涛,鸱夷真否有三高。人间苦乐迷黄鹄,水国旌旗插白艚。

避世逢萌过雁塞,思秋张翰泛渔舠。空来野老无供给,钵水孤擎只冷淘。

()
楼前人送四前旌,楼上诗添七字成。
蔽芾风中皆德意,黍苗雅里尽仁声。
请回南国条枚笔,归主中朝礼乐盟。
天上举安吾始乐,时哉王道正和平。
()

蓼矶枫渚故离宫,一曲清涟九里宫。
纵有暑光无著处,青山环水水浮空。

()

青云直上马如龙,来往泠然若御风。
高步只应天咫尺,旧游宁寄浙西东。
升沉道路从今异,邂逅比邻此日同。

()

夜夜沧洲梦,归心剧旆悬。
呼童买轻舸,拂榻下平川。
遡浪潮如斗,凌风岸若牵。

()

此生那得两閒身,聊复停居避市尘。止水月深三五尺,过桥云隔数由旬。

忙拖象屐迎佳客,偶著鹑衣见故人。炉火正红茶正熟,留君差胜瓮头春。

()

雪手升堂读古碑,先生应笑鬓成丝。满庭黄叶无人扫,唯有清风似旧时。

()

枯禅未离喧,随俗或安雅。翻覆大化中,谁是长年者。

同光须臾期,尘埃野马也。风亭木叶下,村村又秋社。

()

登临楼观一重重,下客追随岂易逢。
九日燕私同恺乐,三台礼数极优容。
自酬佳节挥鸿笔,谁诧元勋载景钟。

()
步转层楼四望宽,了无一面欠云山。
龙分玉脊隆隆起,溪露银波隐隐寒。
诗思细摩僧塔峭,壮心不下女墙闲。
仲宣百尺登高卧,未必当时得恁安。
()

悠然东篱把菊,登彼西山采薇。重华去我已久,神农没矣安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