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宋代。黄庭坚。庭空日色静,楼迥钟声迟。褐叟已争席,驯鸦更不疑。同来复同去,竟别我为谁。
《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庭空日色静,楼迥钟声迟。
褐叟已争席,驯鸦更不疑。
同来复同去,竟别我为谁。
译文:
院子空旷,阳光平静,楼阁高耸,钟声缓慢。
一个穿着褐色衣袍的老人已经争夺了座位,驯化的乌鸦不再怀疑。
与我一同来的人又一同离去,最终离开的那个是为了谁呢?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场景,庭院空旷,阳光平静,楼阁高耸。诗中出现了一个穿着褐色衣袍的老人,他已经争夺了座位,显示出他对权力地位的追求。此外,乌鸦被驯化后不再怀疑老人的地位和权威。最后,诗人思考同行的人是如何离去,离开的人是为了什么目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庭院景物和人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权力和地位的思考。庭院的空旷和阳光的平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楼阁高耸的形象和缓慢的钟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褐叟争席的情节展示了人们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而驯化的乌鸦则象征了对权威的顺服和服从。最后一句"竟别我为谁"表达了诗人对同行者离去的思考,以及对他们离去的目的和动机的疑问。整首诗意味深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思考的展示,表达了作者对权力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和疑惑。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宋代。詹玉。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阶,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
挽阔里吉思丞相稷山公。元代。雅琥。五朝勋业著边陲,许国宁辞百战归。海上楼船闻鼓角,辽东华表识旌旗。青门圃废多秋草,绿野堂空半夕晖。欲采蘋芳酹椒酒,临风惆怅独沾衣。
殿前欢·客中。元代。张可久。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读曲歌八十九首 其八十四。清代。佚名。紫草生湖边,误落芙蓉里。色分都未获,空中染莲子。
寄端州文社诸公。明代。释函是。端州有莲社,闻欲入丹山。思见宗雷久,方惭慧远閒。临风裁素札,对月待春关。须忆身前后,茫茫去住间。
减字木兰花(送别)。宋代。廖行之。相从归去。行尽江吴到湘楚。欲话离怀。万事须凭酒一杯。临歧握手。赠子一言君听否。舌在何忧。莫作人间儿女愁。
海上纪事十四首 其十。明代。归有光。新城斗绝枕东危,甲士千人足指麾。壁外波涛空日月,城头忽竖海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