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盐州过饮马泉。唐代。李益。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5-316
五原这片水草丰盛的地方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之地,且离诗人的家乡陇西较近。所以诗人经过长途跋涉,重到这块被收复的失地后,国难、乡愁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等感慨思虑都一齐涌向心头。在一种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的支配下,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2-703
此诗为七言律诗,题目中五原是古称,即唐丰州九原,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这首诗是李益的代表作。
诗的头两句先写收复后的饮马泉的明媚春色。春天里的饮马泉,杨柳轻拂,绿草无边,呈现出一片静谧、迷人的景色。然而曾几何时,这片肥沃的土地,曾沦陷于胡人的铁蹄之下,任其践踏,根本没有这种冬去春来,劫后复苏的情景。“旧是”二字,含蓄婉转,既包含对今日收复的喜悦,也透露出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
三、四句写夜宿五原的见闻。五原之夜,明月皎皎,笳鸣声声,这一静一动,更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空旷、辽阔的意境。笳鸣,是古时的军号声,其悲壮苍凉的音调,最能拨动久于旅生活的爱国诗人的心弦,使他们心中刹时涌现出驰骋疆场的豪情,所以下句“何人倚剑白云天”的联想就显得极为脱落自然。
“何人”是不定指的反问,既是边塞鸣笳之地,将士们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剑天外的英雄来保卫边疆的恳切愿望。这种感情是复杂的,既含有喜悦的赞叹,又蕴藏着担忧的感伤。它透露出五原这一带虽然眼下已被收复,但形势尚很紧张,边防能否巩固尚令人担心。
五、六句写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暗喻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从来”是指过去,说明作者随同节度使来到饮马泉已不是走了一天两天,而是在漫长的道路上几乎走过了一冬天。那时关塞道路,冰冻一片,坎坷难行;而今的饮马泉已是春天,寒冰解冻,绿水分流。严冬与阳春之景,艰难与欢畅之情,恰形成鲜明的对照。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有收束全篇的作用。五原饮马泉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诗人从饮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饮马泉的历经变迁,从饮马泉的历经变迁联想到自己多年从军的坎坷生涯。国势的衰颓,战乱的频繁,个人的失意,使忧国思乡的诗人在军旅中度过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华消逝。“恐惊”二字,写出了诗人怕回首往事功业未成的沉痛心情。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局势、边防的安危紧密结合,似水到渠成般地把全诗的思想感情收结起来。
摄取典型形象,运用多种手法,寄情于景,是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全诗八句,几乎一句一个景象,象电影镜头一样连续放映出八个画面:春光明媚的大草原;碧波荡漾的饮马泉;笳声悲壮的空旷月夜;倚剑天外的守边将士;冰雪封冻的关塞之路;汉使面前的流水淙淙;以及怕临泉照影的憔悴老人和回忆中的当年之英武青年。这些画面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画面中有景色,有人物;有眼前的,也有过去的;有近处的,也有远处的;有看到的,也有听到和想到的。
这一系列的画面,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都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融汇在诗人对边塞形势的感慨中,从而生动和谐地组成了一幅“过五原”的大画卷。面对这幅色彩绚丽,含蓄深沉的画卷,不由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同激昂高扬的盛唐边塞诗相比,李益这首诗忧伤重于欢欣,失望多于希望,情调大相径庭。这是不同时代使然。同时,正由于诗人具有爱国热忱,因而明知前途难测,希望微茫,却仍然要给人以欢欣和希望,这是诗人思想感情使然。这就使这首诗独具一种风格,欢而不乐,伤而不哀,明快而婉转,悠扬而低回,把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和谐动人,含蓄不尽。明人胡震亨概括李益边塞诗的基本情调是“悲壮婉转”,能“令人凄断”,这首诗正可作为代表。
参考资料:
1、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2-703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水龙吟(题雨岩·岩类今所画观音补陀,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宋代。辛弃疾。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蜂房万点,似穿如碍,玲珑窗户。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又说春雷鼻息,是卧龙、弯环如许。不然应是,洞庭张乐,湘灵来去。我意长松,倒生阴壑,细吟风雨。竟茫茫未晓,只应白发,是开山祖。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唐代。贾至。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瑶花。元代。郭钰。瑶台仙子初相见,迥立天风飘雪练。东华梦破归去迟,素衣总被缁尘染。芳心不委春蝶狂,水晶帘捲凝清香。胭脂洗红留残晕,海云剪碧浮霓裳。扬州琼花旧同谱,零落谁知到南土。闻君爱花最有情,亭台五月清无暑。君不见花开今日多,有酒不饮君如何?
孔教授张法曹以曾论荐特示长笺。宋代。曾巩。绿发朱颜两少年,出伦清誉每相无。壁中字为时人圪,圯上书从老父传。泮水笑谈邀法饮,高斋闲燕属佳篇。衰翁厚幸怀双璧,更起狂心慕荐贤。
题永福黄生行卷。宋代。刘克庄。废诗二十馀年矣,忽读来诗眼暂明。处士梅曾如许瘦,化人酒莫过于清。蛩鸣竞起为唐体,牛耳谁堪主夏盟。事阔语长殊未竟,跨驴作麽问归程。
雨中待渡图。宋代。章甫。濛濛烟雨碧沙流,古道苔深石骨愁。觅渡无人何处唤,隔溪隐约是渔舟。
以堰事走永康宿金马早行见雪山排霄极明丽因。宋代。程公许。雨响清客梦,雨晴催客行。迥野晓寥落,界天玉峥嵘。银海眩双照,琼钩对孤明。英云强吐吞,杲日还晶荧,邂逅得奇观,瞻相惬幽情。意疑邃古初,立极扶西倾。谁知色险外,复有蓬婆城。青天危挽输,剽攘加怖惊。奏函籲众慼,仁言韪宗英。早愿虎口夺,少纾鲂尾赪。不劳严仆射,分弓窥敌营。
枢垣早直用岑嘉州和贾舍人早朝诗韵。清代。江人镜。晓钟声送朔风寒,金井横东夜欲阑。兽炭堆红联短榻,貂裘袭紫簇仙官。诏书急下封犹湿,冻笔频呵墨不乾。谬荷近臣商国是,敢云时事正艰难。
表忠卷为宁德李太华死倭难次韵三首 其一。明代。庞嵩。百里郎官正属贤,闽山漳浦遘烽烟。撄城厉剑思酬主,裹革旋缰誓死边。林木夜寒归宿燕,野郊春尽忍闻鹃。浮名敢拟垂身后,独秉丹心一寸全。
庆元二年恭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帝太上皇。清代。佚名。华莺编玉,文螭液金。颂德摛英,扬徽嗣音。紫幄天开,翠华日临。几几年年,如周太任。
使两浙赠罗隐。唐代。姚合。平日时风好涕流,谗书虽盛一名休。寰区叹屈瞻天问,夷貊闻诗过海求。向夕便思青琐拜,近年寻伴赤松游。何当世祖从人望,早以公台命卓侯。
白苧 早秋饮蘧庵先生宅隔墙闻弦索声。清代。陈维崧。淡银河,映缸面,红鳞微白。蕉轩梧径,雅称秋晴寂历。更蒙茸、幽花杂卉遍狼籍。快意尽樽前,休苦问、战旗消息。日没杯阑,再向空阶布席。有万斛西风,把小墀都拭。疑惑。几层薜荔,一带缭垣,何来递响,高下玲珑之极。久知是隔院,檀槽低摘。凄凄四座,似芦花枫叶,浔阳夜舶。惹得今宵,无数吟蛩,墙下于邑。并入哀丝,倍作凉飙激。
舟过德山为留半日。清代。黄文琛。今日何日饱看山,山色落我船窗间。定知山灵独笑我,间官何事身不间。舟子催促莫久住,此间未是收帆处。凉波叠碧天已风,沙禽突破秋烟去。
迟明出都谢雪龙门佛祠途中复遇雪。宋代。宋庠。路阔三条陌,云低九鼎门。铙风催骑乡,裘霰减貂温。谷晓天花乱,林空苑絮繁。周麰农意切,一一愿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