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睢水》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诗词原文:
一战填河拥汉屯,
拔山意气已鲸吞。
直南即是阴陵路,
兵果难将胜负论。
中文译文:
一场战争填满了河流,汉军屯兵在其中,
拔山般的意气已经吞噬了一切。
直接往南走就是通往阴陵的路,
军队的胜负果实难以评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战争的景象和战争的不确定性。诗中提到的"填河"和"拥汉屯"表明战争的规模庞大,充斥着无尽的战争之殇。诗人用"拔山意气已鲸吞"形容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意味着战争已经吞噬了人们的意志和生命。接着,诗人指出直接往南走就是通往阴陵的路,这可能暗示着战争的目的或结果,暗示着胜利或失败的可能性。最后一句"兵果难将胜负论"则表达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料的结果,意味着胜负的判断很难做出。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诗人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触动,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呈现了人们面对战争时的无奈和困惑。整首诗词给人一种沉重而深刻的印象,让人反思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伤害和痛苦,同时也引发对和平的向往和珍惜。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访道士。明代。廖孔说。露草烟林断客行,竹扉昼掩对高城。道人不爱人天供,消受秋空鹤一声。
颂古一○一首。宋代。释子淳。身光炽盛相巍巍,妙手如何彩绘伊。休问僧繇吴道士,志公佗日不能知。
次陆伴读风雨舟中。明代。管讷。客路三秋雨,江帆万里船。惊鸥离急浪,去鸟没荒烟。白日长歌里,青山薄醉前。新诗虽寡和,缓笔待重编。
和琴薰阁。宋代。陈藻。阁倚琴薰诵子虚,果然少壮入乡书。未游唐殿哦诗句,且把牙弦卧海隅。有据论文须博浩,无根话性合驱除。擢犀拔象尘埃里,反出重看是捷途。
送程给事知越州。宋代。孔平仲。曾筑长城制百蛮,归来青琐照朝班。一言不为戎人屈,万里能全汉节还。已有直声留朔漠,更将吟兴入稽山。陛辞天语尤稠密,知得蓬莱几日闲。
念奴娇 冬日,偕野君、循蜚饮荩思斋头。清代。吴绮。碧毡飘雪,正窗畔梅蕊,又开初腊。人有机云同载酒,倾倒小花蛮榼。醉眼横天,雄心问月,笑把刘伶锸。乌乌耳热,筑声夜半相答。更有秋浦先生,南州高士,拈韵朱丝靸。一曲旗亭成绝调,谁许浪称荀鸭。身外浮名,眼中怪事,总付风前蜡。倚楼横笛,为予更扫陈榻。
和刘柴桑。魏晋。陶渊明。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茅茨己就治,新畴复应畲。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代白纻舞歌词。南北朝。鲍照。小序侍郎臣鲍照启。被教作白纻舞歌词。谨竭庸陋。裁为四曲。附启上呈。识方淟悴。思涂猥局。言既无雅。声未能文。不足以宣赞圣旨。抽拔妙实。谨遣简余。惭随悚盈。谨启。词曰。吴刀楚制为佩袆。纤罗雾縠垂羽衣。含商咀征歌露晞。珠履飒沓纫袖飞。凄风夏起素云回。车怠马烦客忘归。兰膏明烛承夜晖。
和春卿学士登定力寺北阁兼寄绛倅富彦国监丞。宋代。胡宿。玉山偷暇访禅扉,洛社诸英昔所依。三凤同时翔仞去,二龙相继得标归。砚池终岁贪残墨,讲树经秋长旧围。更待碧纱笼美句,始惊韦布有光辉。
过天章。宋代。苏泂。菜把充诗腹,篮舆兀病身。山烟孤起晚,官柳探生春。岁月渠催我,妻孥尔累人。谁言行路好,得似在家贫。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亲政篇。明代。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视路寝听政。” 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视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庚戌舟中读罗隐嘲云英诗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代云英答亦以自嘲。明代。何吾驺。便语云英嫁有期,如君名籍更何时。到头老女称新妇,只恐儒冠老便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