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县访许介之途中即景

常宁县访许介之途中即景朗读

诗词:《常宁县访许介之途中即景》
作者:戴复古(宋代)

竹径入茅屋,松坡连菜畦。
深潴沤麻水,斜竖采桑梯。
区别隣家鸭,群分各线鸡。
行人来少憩,假道过东溪。

中文译文:
狭窄的竹径通向茅屋,松坡延伸至菜地。
深潴中沤着麻的水,斜竖起采桑的梯子。
鸭群和鸡群各自分散在邻居家,行人很少来这里休息,只是顺道经过东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宋代常宁县访许介的途中景象,展示了一个宁静而朴素的乡村景观。诗人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质朴的乡村画卷。

首先,竹径入茅屋、松坡连菜畦的描绘,展示了乡村之间的自然连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竹径通向茅屋,象征着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简朴的态度。松坡延伸至菜地,揭示了山坡上的松树与下方的菜地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也显示了山野之间的清新气息。

其次,深潴沤麻水、斜竖采桑梯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乡村生活的细节。深潴中沤着麻的水,描述了人们用来沤麻的水池,突显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手工艺的依赖。斜竖起采桑的梯子,表现了采桑人的劳作场景,这也是宋代重要的农业经济活动之一。

最后,区别隣家鸭、群分各线鸡、行人来少憩、假道过东溪的描绘,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平淡和安逸。诗中提到的鸭群和鸡群分别属于不同的家庭,彰显了乡村社区的互相区分和邻里关系。行人很少在此停歇,说明这里并非主要的目的地,只是顺道经过东溪,强调了这个地方的宁静和荒僻。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宋代乡村的生活和景观。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绘,诗人传递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乡村自然之美的赞美。这首诗词以其深沉的意境和平实的文字,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戴复古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戴复古朗读
()

猜你喜欢

斋居永日坐重帘,共叹清才久滞淹。
诗格转精缘大手,风情不薄早斑髯。
曲台论议于今美,东观翻雠载世兼。
孤学尸官犹有赖,繄君馀润远相沾。
()

一尉便垂白,数年唯草玄。出关策匹马,逆旅闻秋蝉。

爱客多酒债,罢官无俸钱。知君羁思少,所适主人贤。

()

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顷刻光阴都过了,如今绿暗红英少。

且趁余花谋一笑。况有笙歌,艳态相萦绕。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

()
天上星,夜夜现。
眼豁开,方始见。
黄面瞿昙,脑后拔箭。
()
柳侯谓楚南,多石而少人。
至今英道閒,异石何嶙峋。
乃知五行气,中土为秀民。
降才既匪易,自弃奚不仁。
()

中原遭丧乱,兵马正交驰。念弟须存嗣,谋妻遂弃儿。

人情终有歉,天道岂无知。此日观图画,挥毫谩赋诗。

()

三径就荒归渺邈,五浆先馈懒逢迎。较量春色无花品,收拾生涯有酒觥。

()
每叹学诗如学仙,未能换骨谩成篇。
翰林万丈光常在,著作三都赋蚤传。
半世无成负便腹,终年有味郴吟肩。
明珠何事轻弹雀,多谢高情未弃捐。
()

涂山千载又关睢,几世天家共玉舆。
不友凤凰池上客,全宗安用石函书。

()
事事无心闲散惯。
有时独坐溪桥畔。
雨密波平鱼曼衍。
鱼曼衍。
()

枯桐三尺寄古意,悬崖夜半鸣风泉。广陵散曲世不传,五柳先生更无弦。

()

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

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

()
平生百绕垂虹路。
看万顷、翻云去。
山澹夕晖帆影度。
菱歌风断,袜罗尘散,总是关情处。
()

黄梅细雨湿征衣,四月江天暑尚微。彭泽至今遗县在,陶潜从此弃官归。

当时天下方忧乱,后日中原自解围。叩马谁能重进谏,北风无限故山薇。

()

双脚似转蓬,如何得暂住。我身随脚转,歘若空中雾。

何况身外居,亦复等行路。新置一间房,副以常供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