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朗读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
家山忘了脚腾腾,试作巴谈却解譍。
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轼对两位蜀地的僧人的思念和敬仰之情。这两位僧人被称为"天圣二僧",他们都来自蜀地(今四川地区)。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遗憾,因为无法与他们相见,只能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苏轼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山川,但却试图以巴蜀的话语来解释自己的感受。他不愿意为游人询问家乡的情况,因为他自己已经成为了锦城(指成都)的僧人。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蜀地僧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虽然作者无法与这两位僧人相见,但通过诗歌的表达,他将自己的感受传达了出来。诗中的"天圣二僧"是对这两位僧人的尊称,彰显了他们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声望。苏轼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山川,说明他对这两位僧人的景仰超越了对家乡的思念。他试图用巴蜀的话语来解释自己的感受,展现了他对蜀地文化的关注和认同。最后一句"岂知身是锦城僧"表明苏轼自己已经在锦城成为了一位僧人,这也是他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自嘲和自省。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用意深远。通过对蜀地僧人的思念,苏轼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蜀地文化的关注。同时,他也通过自嘲和自省展现了对自己身份的思考。这首诗词凝练而含蓄,给人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牛斗三分国,龙骧一统年。智高宁受制,风急肯回船。

有策擒吴嚭,无言让范宣。援孤因势屈,功重为谗偏。

()

江天何处问蒹葭,六洞三山照紫霞。朱草欲寻仙梵宅,赤松犹驻帝王家。

经纶魏阙忧难竟,黼黻虞廷望未涯。十载飞熊仍梦寐,沧浪能复恋鱼虾。

()

花也谁怜,竟绿章、不乞春阴相护。倚竹袖寒,西风又伤迟暮。

无端寄托篱根,剩一点、秋心难诉。知否,惯含颦、弄影满身凉露。

()

少年归娶奏金銮,喜得天颜一笑看。
红锦裁云朝奠雁,紫箫吹月夜乘鸾。
灵椿堂上承中馈,宝镜台前结合欢。

()

驰骋万里至燕关,下马投居野寺间。上界清都连北阙,中天禅院近西山。

乍听斋磬逢僧话,暗数邮程损客颜。此夜思乡人更远,天涯何处问刀环。

()
掌珠一颗儿三岁,鬓雪千茎父六旬。
岂料汝先为异物,常忧吾不见成人。
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
怀抱又空天默默,依前重作邓攸身。
()
毛遂不堕井。
曾参宁杀人。
虚言误公子。
投杼惑慈亲。
()
圣德招贤远近知,曹公心计却成欺。
陈韩昔日尝投楚,岂是当归召得伊。
()

转蓬亦有根,飘飖随长风。游子岂无家,卒岁歌途穷。

宛宛同心人,咫尺钱塘东。眷言赠芳草,轩车若游龙。

()
君来已是后花期,不见春风烂熳时。
槛外止余新芍药,檐前只有旧酴醾。
尚堪共泛忘忧酒,亦可同吟遣兴诗。
倒指春归能几日,速来相就赏残枝。
()
春绣东风疑早,映檐翠箔低笼。
氤氲不是梦云空。
叶密香繁侵冻。
折桂广寒手段,移来点检珍丛。
()

黄犊饮溪芳草满,青裙挑菜碧芹肥。故山好处多如此,湖上春风我忆归。

()
紫燕黄鹄虽别离,一举千里何难追。
犹闻啼风与叫月,流连断续令人悲。
赋情更有深缱绻,碧甃千寻尚为浅。
蟾蜍正向清夜流,蛱蝶须教堕丝罥.莫道断丝不可续,丹穴凤凰胶不远。
()
全家先去尽,父老莫依依。
故是犹相爱,其如自合归。
乱山回醉眼,急雨迫寒衣。
不用空惆怅,初来计已非。
()

苍崖一万丈,中写白玉泉。飞鸟度不得,而我长攀缘。

洗尽心地垢,吟成元化篇。更复有何物,一樽当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