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经台(乃南山一峰耳,非复有筑处·)

授经台(乃南山一峰耳,非复有筑处·)朗读

《授经台(乃南山一峰耳,非复有筑处·)》是苏轼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授经台的景象。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授经台(乃南山一峰耳,非复有筑处·)
剑舞有神通草圣,
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
不待传经意已空。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授经台的景象。诗人通过描述授经台上的剑舞和琴音,表达了剑舞者和琴师的超凡技艺。他们的表演如此出色,以至于海洋和山川都被他们的才华所化解,成为他们的伴奏和舞台。然而,诗人接着指出,尽管授经台高耸,但从这里俯瞰秦川,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没有什么值得传颂的事情。

赏析:
《授经台》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诗。通过对剑舞和琴音的描绘,诗人苏轼展示了技艺的高超和艺术的力量。剑舞者和琴师的才华使得自然界的元素都为之倾倒,海山都化作他们的伴奏和舞台,这展示了他们的非凡魅力和影响力。

然而,诗人在描绘完这一壮丽景象后,转而指出授经台的高耸,却让人感到秦川的渺小和无足轻重。这种对比凸显了人类才华与自然界的辽阔和永恒之间的对比。诗人的意思是,尽管人类可能在某个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但在大自然的面前,这些成就都变得微不足道。这种对人类努力和成就的相对评价,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诗人用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传达了对世俗追求和成就的淡然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授经台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人类才华和努力相对于自然界的渺小和无足轻重。它提醒人们珍惜自然的伟大和人生的短暂,以及对成就的淡然和超越。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酩酊香飞金叵罗,朦胧寒倚锦盘陀。清风一榻响船橹,残月四更闻棹歌。

雁鹜秋声晨梦远,鱼龙水气夜凉多。分明泛宅浮家意,却羡萧间张志和。

()

花开花落一年中。惜残红,怨东风。恼煞纷纷如雪扑帘栊。

坐对飞花花事了,春又去,太匆匆。

()

一叶扁舟,轻帆下、停桡古岸。灯火外、几枝疏树,人家隐见。

漂母祠前荒草合,韩侯台上寒云断。叹从来,此地困英雄,江山惯。

()

并刀剪取吴淞水。人家两岸疏篱缀。采捕是生涯。家家有钓车。

似晴还似雨。远棹溟濛处。帆席不曾撑。江风知未生。

()

一片空明影,樯灯照水光。蛩喧官渡寂,雨歇夜船凉。

客子看衣线,家童裹糗粮。归期知己近,喜色上眉黄。

()

路向安州落照时,薰风习习拂旌旗。舆中入梦人游倦,陌上飞花客到迟。

一水稻分高下陇,满山松茁短长枝。剧怜官道生幽草,软踏芒鞋总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