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南山监仓萧渊东轩二首

泗州南山监仓萧渊东轩二首朗读

诗词:《泗州南山监仓萧渊东轩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偶随樵父采都梁,
竹屋松扉试乞浆。
但见东轩堪隐几,
不知公子是监仓。

溪中乱石墙垣古,
山下寒蔬匕箸香。
我是江南旧游客,
挂冠知有老萧郎。

北望飞尘苦昼霾,
洗心聊复寄东斋。
珍禽声好犹思越,
野橘香清未过淮。

有信微泉来远岭,
无心明月转空阶。
一官仓庾真堪老,
坐看松根络断崖。

中文译文:
偶然跟随樵夫采摘都梁,
竹屋松门试着乞取浆酒。
只见东轩似乎适合隐居,
却不知道主人竟是监狱之中。

溪水中有古老的石墙和围栏,
山下的寒蔬散发着美味的香气。
我是江南的旧游客,
挂着冠帽,知道有位老萧郎。

北方远眺,飞尘使白昼变得昏暗,
洗净心灵,寄托思绪于东斋。
美丽的鸟鸣声让我怀念越地,
野生橘子的香气尚未飘过淮河。

有一条来自远山的微小泉水在流淌,
无心之间,明月转过了空阶。
一位仓庾官员真的能够荣耀到老年,
坐着看着松树的根络悬挂在断崖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泗州南山监狱中创作的,描述了他在监狱中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的第一部分,苏轼以平凡的身份跟随樵夫采摘都梁,展现了他在困境中对自由的渴望。他乞求浆酒,体现了他对物质生活的简朴需求。

接下来,苏轼描绘了监狱的环境。东轩是指监狱中适合隐居的地方,他看到了那里的景色,却不知道自己竟是监狱的囚犯。这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

第二部分,苏轼描绘了溪水中的古老石墙和山下散发的美味香气,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他自称江南的旧游客,挂着冠帽,暗示自己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但却被困在监狱之中。

第三部分,苏轼北望时看到飞尘遮蔽了白昼的阳光,使人感到苦闷和昏暗。他决定洗净心灵,寄托思绪于东斋。这里的东斋可以理解为自己内心的净土,他借此寻求心灵的安宁和解脱。

最后两句,苏轼怀念着越地的美景和野橘的清香,表达了对故乡和自然的思念之情。微小的泉水从远山流来,明月无意间转过空阶,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变幻和流动性。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在监狱中的困境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表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尽管身处囹圄,他仍以诗歌表达内心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和豁达的心态。这首诗既有对现实的反思,又展示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审美情感,是一首富有内涵和情感的作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移家虽偪侧,只此足幽居。茅屋三间小,春田廿亩馀。

人来论稼穑,自学把犁锄。东舍催租急,烹鸡酌小胥。

()

向长安市上,仰天长啸,悔杀彩为毫。月明无赖极,又照征南,万将赤霜袍。

掉头仍向,潇湘去、去采离骚。算襄樊、几般往事,一半属孙曹。

()

冻合千山雪,荒村愁未眠。谁知乘兴者,夜棹剡溪船。

()

朋游族党死生分,老寿今居第二人。松竹饱经炎海瘴,柳梅空想越溪春。

身行九折心无转,息住三田气自新。白昼渐长窗日暖,始知羲驭解停轮。

()

一春开遍雨中花,几向东园管物华。老去始知身是客,愁来空拟醉为家。

江楼帘箔飞香雾,野寨旌旗绚采霞。曳杖归来还自笑,夕阳原上数残鸦。

()

燕市住西庵,重来续一谈。
煎茶移竹火,煮饼渍鱼泔。
日月颠毛记,风霜足茧谙。

()

喜得赏心处,春山岂计程。连溪芳草合,半岭白云晴。

绝涧漱冰碧,仙坛挹颢清。怀君在人境,不共此时情。

()

家世江头令,风流竹里仙。海棠烘晓霁,野笋淡春烟。

尊俎违今日,弦歌记昔年。挂冠吾有意,送老白云边。

()

三月能辞千日醉,一生能得几回看。

()

芙蓉小院秋如海,凉月半空凝素彩。
羊车轧轧过西宫,一失君恩不堪悔。
绿铜古阮鹍弦溜,陶写襟怀三五奏。

()
谁与陈君嫁祸来,孔宁行父夏姬媒。
灵公徒认徵舒面,至死何曾识祸胎。
()
猫头争立玉,黄雀剩披绵。
橘子生犹绿,江南十月天。
()
泥行活活到门苔,不见差如兴尽回。
款户客能今雨至,隔墙花想殿春开。
欲歌独漉愁深水,敢哭穷途起湿灰。
幽草天怜晴未晚,吴郎会访杜陵来。
()

赚我平生识一丁,故园动隔八千程。四时恰好中秋景,二老方逢此际生。

春酒介眉惭古意,秋花盈眼荡金城。蟠桃欲仗西王母,青鸟殷勤为寄声。

()
春入侯家春事深,日长庭院又沉沉。
客中不耐如丝雨,搅起思家寸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