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一首示坐客

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一首示坐客朗读

《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一首示坐客》是苏轼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白露下众草,碧空卷微云。
孤光为谁来,似为我与君。
水天浮四坐,河汉落酒樽。
使我冰雪肠,不受曲蘖醺。
尚恨琴有弦,出鱼乱湖纹。
哀弹本旧曲,妙耳非昔闻。
良时失俯仰,此见宁朝昏。
悬知一生中,道眼无由浑。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西湖观月听琴的情景。九月十五夜,白露下降,草地上沾满露水,天空中微云飘荡。明亮的月光独自照耀,不知为了谁而来,似乎是为了我和你。水面和天空都映照出四个坐着的人,河汉银河像落在酒樽中。这景象让我感到冰凉,不受琴曲和酒的醺醉影响。我仍然留恋于琴弦的音乐,但琴声却激起了湖面的波纹,让我感到悲伤。这曲调虽然悲切,但却无法再唤起我曾经听过的美妙旋律。好景时光失去了往昔的仰望,此时此刻充满了宁静和黄昏之意。我明白一生中仅有这一刹那,我的眼光无法洞察其中的深意。

赏析: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寂静夜晚的西湖景色。诗中融入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白露、碧空、孤光、水天、河汉等意象细腻而富有想象力,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恬静。孤光照耀下的西湖景象成为作者内心感慨的表达,探索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诗中透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琴音的渴望,以及对人生中瞬间的珍惜和无奈。作者在这一切之中透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对时间流转和人事变迁的痛感。整首诗以细腻、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苏轼独特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示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何处杜鹃声。不耐愁听。珊瑚枕上解朝醒。吹落杨花飞作絮,又近清明。

双燕拂帘旌。猩色围屏。辛夷花底闭门深。一缕茶烟人不到,慵炙鸾笙。

()

晴光当户映,淑气逐人来。冻草苏先觉,枯条暖自催。

荐新红菜甲,应候绿英梅。为问迎春吏,农畴几处开?

()

山翁避暑在山中,竹簌松涛面面风。三乐启期何所事,朝阳睡到夕阳红。

()

东风习习春将夏,宝马香车如放假。夹道松杉满径阴,黄鹂坐语春风下。

偏反绰约逞娇颜,徘徊终日不知还。花王似殿东王令,好鸟枝头笳鼓竞。

()

五老云中唤不应,名山从未要人称。虎头写出庄严相,舍利光分大小乘。

三峡波涛惊过客,一龛风雨定诗僧。昔贤跨鹿来栖止,深夜摊书借佛镫。

()

垂纶露水骈睛泣,贯柳鳊鱼缩项来。烟火厨头汤作沫,江湖事往雪成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