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覃秀才久留山中以诗见寄次其韵

汪覃秀才久留山中以诗见寄次其韵朗读

《汪覃秀才久留山中以诗见寄次其韵》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季子应嗔不下机,
弃家来伴碧云师。
中秋冷坐无因醉,
半月长斋未肯辞。
掷简摇毫无忤色,
(汪善书,托写诸人诗。)
投名入社有新诗。
飞腾桂籍他年事,
莫忘山中采药时。

诗意:
这首诗以苏轼的朋友汪覃为主题,表达了汪覃秀才远离家园,寄居在山中的心境和情感。季子是指季友,应嗔指责汪覃不下山与他会面。汪覃舍弃了家庭,来到山中与名为碧云师的文人为伴。中秋时节,他冷静地坐着,却没有醉意,表示他在山中以清静为乐,不追求世俗的欢愉。他坚持长期斋戒,不愿离开这种清修的生活方式。他写字的态度谦逊而恭敬,掷简摇毫毫不违背规矩,甚至还替别人写诗。他入社投名,表明他有了新的作品,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最后两句寄托了他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自己的名字飞扬在文坛上,但同时也不忘记小时候在山中采草药的时光。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的朋友汪覃为主题,展现了汪覃秀才在山中清修的生活态度和追求。整首诗氛围清寂,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欣赏和敬重。汪覃舍弃了尘世的喧嚣,选择了寂静的山中生活,追求清心寡欲。他冷静地面对自己的境遇,不追求世俗的欢愉与醉意。他长期斋戒,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肯轻易离开。他谦逊而恭敬地对待写字,摇毫时毫不违背规矩,甚至替别人写诗,展现出他的才华和宽厚的心胸。他投名入社,希望通过与文人交流互动,提升自己的艺术成就。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在文坛上闪耀,但依然珍惜过去在山中采草药的朴素时光。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汪覃秀才高尚的品质和追求,同时也传递出作者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斗巧花枝金剪幡,誇多菜缕玉为盘。君王剩欲娱佳节,总把时新辍大官。

()

行歌动骊驹,番直别金马。衔杯复踟蹰,把袂此倾泻。

交情固同陈,文采岂殊贾。容台藉增重,江南慕风雅。

()

宦海蓬飘四七年,韶华催老鬓华鲜。弧辰重值涒滩岁,蠕息终惭咫尺天。

组绶倦抛依老圃,林皋遍赏学游仙。何当更作香山会,同和阳春白雪篇。

()

潇洒疏离闲点缀。淡紫轻红,何必隋宫彩。黄蝶自来花自媚。

惜花情绪谁能会。

()
已分耕畦老一犁,天风史梦入枯溪。
谁怜北{左土右宅}骑牛背,又踏东华放马蹄。
槐绿不妨穿禁漏,枣红便觉动边鼙。
归途原请平戎策,政恐曹装趁诏泥。
()

看山初不登高丘,登高却上看山楼。凝光滴翠杳无际,一览便可穷清幽。

楼中歌鼓出霄汉,小红行酒大白浮。西风飘然似有意,吹我远出湘潭游。

()

瑟瑟西风吹众芳,多情宋玉自悲伤。谁家笛弄千山月,半夜乌啼万树霜。

岂有勋名思汗竹,敢将词赋拟长杨。凭阑一笑秋将晚,白石清泉兴不忘。

()

缆舟才晚憩,驱车复宵征。脩途带残梦,晓色动微明。

拭目近山色,倾耳远鸡声。雨过石犹润,岸穷桥始横。

()
旱则祈於此,风涛可畏)。
三塔龙潭,古龙祠下千年迹,几番残*喜犹存。
静胜独归僧。
阴森一径松阴直。
()

文皇鼎成后,此地葬衣冠。日月神宫閟,山河帝寝安。

塞云疑扈跸,关树想回銮。寂寞犁庭事,深知创业难。

()
顺流下沅江,溯流上沣浦。
水深兰芷寒,漂摇惮风雨。
采采不盈掬,何由寄远渚。
洞庭浮天白,遐瞩莽吴楚。
()
江南五月麦初黄,野老殷勤进上方。
织就丝丝冰比洁,镂成叶叶玉分光。
谁高市上千金价,不比宫中七宝装。
闻道圣人昭俭德,莹然一盏照中央。
()

一粒金丹,这出处、孰知年劫。若不识根源,怎生调燮。况是自家元有底,何须着相胡施设。我分明、举似学仙人,天机泄。软如绵,硬似铁。利如金,圆似月。又不方不圆,无亏无缺。放则迸开天地穷,收来隐在虚无穴。问不收不放作么生,应难说。

()

又东门送客,侧身西望长嗟。算万里功名,几番风雨,何限云沙。相看已过半百,甚年年、各在一天涯。秋气偏催过雁,疏烟细点归鸦。旌旗未卷鬓先华。清泪落悲笳。问蜀道登天,锦城虽好,得似还家。关心老来婚嫁,要与余、邻屋共烟霞。到□征西车马,轮他杜曲桑麻。

()
梦想西禅寺,春阴绕夏池。
投枝语鸟雀,叩槛出鱼龟。
用舍平生学,嬉娱即是诗。
觅公端不晚,江涨即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