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乡友王俊杰南归(四首)

送乡友王俊杰南归(四首)朗读

《送乡友王俊杰南归(四首)》是明代诗人叶砥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送别乡友王俊杰南归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重之情。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送乡友王俊杰南归(四首)

故人喜自故乡来,便促归程转恼怀。
载雪拟过扬子渡,望云直指越王台。
几家乔木询无恙,诸老流风愧不才。
想及到时春酒熟,黄萱堂上寿觞开。

中文译文:
故友喜从故乡来,归程匆匆转忧怀。
抱着雪意欲过扬子渡,眺望云直指越王台。
几家高树消息未变,众位老友流传风采令人愧不才。
想到那时春酒酿成熟,黄萱堂上举行寿宴开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送别乡友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乡友的喜悦之情和对离别的忧伤之情。首两句描述了乡友从故乡来到的喜悦,但归程之迟让作者感到不安和烦恼。接下来的两句以雪和云为象征,描绘了乡友的旅途,暗示了他的归途将经过扬子江和越王台。这里,雪和云都是自然界的符号,代表了离别和归乡之间的距离和艰辛。

接着,诗中提到了几家高树,意味着故乡的景象依旧,没有发生太多变化。而老友们的流传风采,使作者感到自愧不如。这里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表现了对友情的珍重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向往,想象着当时春酒熟透的美好景象,以及黄萱堂上举行的寿宴,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福。

整首诗词通过对乡友归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乡情、友情和美好生活的思念和向往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运用和对过往时光的回忆,融合了离别、思乡、友情和向往等情感,展现了明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对乡土情怀的表达。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虎门水殿春灯迥,狮子楼台霜月残。千里江山一路直,百年梅柳几回看。

却因多病伤吾耄,每到良宵念汝单。案上毗尼须尽读,法庭秋晚摄僧难。

()

嘉应祠前遮道哭,肃王一去康王独。太清图籍已飞灰,蜡诏还从发中读。

此时决计果收京,进垒澶渊事可成。半夜旌旗应改色,一时将帅旧知名。

()
一舸相从下碧澜,城南百里话更残。
绝知未减在家好,政自不愁行路难。
舒望最堪诗眼纵,忘形只觉酒肠宽。
归来颇讶山头黑,果是西风一夜寒。
()
思生晚眺,岸乌纱平步,春云层绿。
罨画屏风开四面,各样莺花结束。
寒欲残时,香无著处,千树风前玉。
游蜂飞过,隔墙疑是金谷。
()
黯黯轻寒淡淡阴,游人便觉减行春。
春风也解嫌萧索,自送秋千不要人。
()

老去栖迟五柳门,双鱼谁复寄江村。数行忽枉怀人句,多病新开对月樽。

海上甘棠歌父老,天涯芳草怨王孙。风流旧结青溪社,萍梗重逢未可论。

()
黄公辞酒垆,经笥捧便腹。
读书饥鸢声,了了崇文目。
陂澄万顷波,巢寄一枝木。
戏题百姓眼,自笑孤舘独。
()

几年欲到无为寺,今日春风试一行。啼鸟数声花里老,鹅脾波上夕阳明。

()
多羡王居士,心閒事事幽。
山从天末见,江近枕边流。
春圃千葩秀,霜林百果收。
更能穷物理,濠上看鱼游。
()
昼寝房中好避乖,中堂有客寄书来。
多因只是名和利,放向床头不拆开。
()

满谷千千万万红,含情一一待春风。难将朽质争娟好,拚却轮囷似老松。

()

一瞬春光最可嗟。东风老去夕阳斜。断肠芳草遍天涯。

粉蝶眠春随梦去,游丝系树带花赊。可知春思在谁家。

()
蝶团飞。
莺乱啼。
陌上花开人未归。
碧台歌舞稀。
()

霏微烟雨送秋寒,倦爱幽窗一榻閒。学语娇莺惊午梦,移床煮茗看青山。

()
归棹便风泝古流,一杯独酌兴悠悠。
夕阳蘸水金窝沸,暮霭笼山紫幕浮。
牧笛村村分路入,渔帆浦浦带烟收。
丹青此处难为手,更有羁情不奈秋。
()
荒寒茅屋是谁家,独木桥横小迳斜。
却是无人行到处,春风先已到梅花。
()

驱车清晓入瑶林,玉色珠光冷不禁。天意向人相暖热,云头初日万黄金。

()

红作帘帷翠作裀,随轩歌舞一时新。未知醒者何如醉,且向樽前莫负春。

烟重柳梢寒蘸水,日高花径暖生尘。自从三月芳菲后,误入桃源又几人。

()
七十浮生已半生,徒劳何日见功名。
折腰米贱堪羞死,负郭田荒好力耕。
庭鹤惯侵孤坐影,邻鸡应信夜吟声。
年来更待贤良诏,咫尺松江未濯缨。
()
秋芜阙是草堂基,惟有南邻尽得知。
辛苦置家将守冢,告求广地要穿池。
净莲已付乡僧掘,慈竹从教墓客移。
虽向龙湾作耆旧,此生宁没暂来时。
()

挑尽金灯红烬,人灼灼,漏迟迟,未眠时。

斜倚银屏无语,闲愁上翠眉。闷杀梧桐残雨,滴相思。

()

溪草林花争碧红,伤心黄壤閟芳容。
短松明月易陈迹,断雨残云难觅踪。
伊昔老盆常共酌,即今败絮倩谁缝。

()

晓风山郭雁飞初,霜拂回塘水榭虚。鼓角清明如战垒,

梧桐摇落似贫居。青门远忆中人产,白首闲看太史书。

()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