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三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三朗读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译文

兄弟刚刚团聚又要分别,待到来年才能重逢相见;旅途千里迢迢不可畏,鼓风帆轻舟破浪过险关。
我万语千言难以叮咛,唯有一句应牢记心间;人生道路不能由命运来主宰,进取奋发才能掌握主动权。

注释

万里长风:南朝宋代人宗悫年轻时,他的叔叔宗炳问他志愿,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宗悫传》。

参考资料:

1、周振甫.鲁迅诗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3-4页

2、吴传玖.鲁迅诗译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3页

3、谢邦华 张纯武 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5页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三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作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署名“戛剑生”,是现存鲁迅最早的诗作。鲁迅时年二十,在南京陆师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念书。他利用寒假,于这年的阴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还家,次年正月二十日回南京,故有“还家未久又离家”之说。   

参考资料:

1、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83-284页

赏析

  第三首的主旨在于赠别。它是在忆别、惜别之后,赠言相勉,所以情绪激昂,不甘命运,要抗争自强。如果说前面两首侧重于感情的话,那么这一首则理智多于感情,奋发多于沉闷。仿佛看到漫远的长风,把在江波上闯荡的客船送走,有志趣高远之感和乘风击浪的气魄,显示出作者百折不回的毅力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总括别离,乘风上路,由于这一别又要一年才能见面,便不能不有赠言相嘱,所以便有“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的结句。全诗完整和谐,富予深意。这里的“万里长风”,不是随便用的。沿江驶船固然要有长风相助,但用了“万里长风”这四个字气势就很不凡,说明这所送的客船既不同于“凄雨孤舟”,也不同于“轻轻别棹”,虽有漫远之感,整个调子,却显得开朗乐观,壮阔有力,心情为之一振,精神也感奋。鲁迅在“谋生无奈”的情况下,经历了这场重大的离别,因此自奋图强之心,久蓄于胸。“从来一别”句叙离家之久,“万里长风”句述离家之远,表现了无限感慨。之后,便奋然发出了“文章得失不由天”的勉励之声。这首诗,脉络贯通得十分自然,铿锵有力,托住了三首组诗。它把浓重的离愁别绪,化作了积极的奋抗精神,较好地表现了主题。

参考资料:

1、张紫晨.鲁迅诗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6页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朗读
()

猜你喜欢

秋雨梧桐皇子宅,春风杨柳相公桥。

()

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

十丈高垣地,团团绕棘柴。青天县鲋涸,黑洞锁龙乖。

不以无穷变,来萦有尽怀。提壶向前去,付锸许渠埋。

()

张籍经年病卧家,纷纷九陌自繁华。春风为遣江南信,拂杀龙泉旧剑花。

()
吴江枫。
吴江风。
索索秋声飞乱红。
晚来归兴浓。
()

亲迎沿途鼓乐喧,采幡花轿樯盈门。海疆风俗犹循礼,堪笑中华易结婚。

()

()

古道松花空翠香,风前鬓影照沧浪。
飞泉半壁朝云湿,啼鸟澌满山春日长。
须信神仙元有国,不知蛮触是何乡。

()

漫倚清歌拾紫薇,相随南陌弄晴晖。聊人秋色凉非雨,入座蟾光清满衣。

溪水夜寒风自咽,枫林霜动叶初飞。从知诸子多幽思,不醉良宵怅不归。

()

一径荒芜负几秋,异乡书剑尚淹留。陶潜解印投閒去,阮籍耽杯尽醉休。

岁月东来空冉冉,江山北望自悠悠。短歌无那相思处,满目风尘倦倚楼。

()
艺圃楼高插架书,只将逊志力耘鉏。
堂堂乃祖声名在,直使人称两遂初。
()

露冷残萤堕,天清早雁来。月随潮汛满,花傍酒尊开。

万里瞻牛渚,三山忆凤台。天宝君王乐,而今安在哉。

()

境跨三千里,楼侵尺五天。碧鸳鸯瓦昼生烟。未信西山台观、压当年。
野色分禾黍,秋声入管弦。闲挥谈尘襞吟笺。三十万家风月、共流连。

()

视炙无多日,师恩自觉偏。来时先目断,归路更心悬。

待对空山榻,长休大海船。岂知临别语,遗恨已千年。

()

急报传来又不真,迎门翁稚笑声频。
情怀经苦思平世,颜貌缘愁似老人。
兵后尚多难料事,山中谁是自由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