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午除夕。明代。冬谿泽公。何处鼓逢逢,虚堂独坐中。雨寒还带雪,云厚不随风。此岁既消去,余生宁未空。临阶看燎火,亦复趁儿童。
《庚午除夕》是一首明代的诗词,作者是冬谿泽公。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何处鼓逢逢,
虚堂独坐中。
雨寒还带雪,
云厚不随风。
此岁既消去,
余生宁未空。
临阶看燎火,
亦复趁儿童。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除夕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作者孤独地坐在空荡的房间里,听到远处传来鼓声,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更替。雨和寒冷的天气让人感到更加冷冽,厚重的云层也不受风的影响。作者认为这一年即将过去,但他的余生并不会是空虚无味的。他站在门前看着燃烧的篝火,也像孩童一样感受着节日的快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除夕夜的氛围,通过作者的感慨和思考,抒发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中的鼓声、雨雪和云层等意象,给人一种静谧而寂寥的感觉,与作者孤独坐在虚堂的形象相呼应。同时,诗中的"此岁既消去,余生宁未空"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对余生的珍惜。最后,作者站在门前看着燃烧的篝火,以及趁着儿童们的欢笑,展现了对节日喜庆的参与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描绘了除夕夜的氛围和作者对时间流逝和生活价值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
溪堂春日即事。宋代。蒲寿宬。抵是此溪山,须将旧眼看。鸥飞绿不染,鸟没翠如攒。雨过岩峦净,潮来天地宽。莫浮茅屋去,犬吠拍栏干。
退朝望终南山。唐代。李拯。紫宸朝罢缀鸳鸾,丹凤楼前驻马看。惟有终南山色在,晴明依旧满长安。
望嵩山。清代。吕守曾。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
醉中作。宋代。陆游。小市钟声断,高楼月色新。醉眠当大路,狂舞属行人。有客要元亮,无妻谏伯伦。山花信手插,不复惜乌巾。
张氏别业八首 其八 水墨轩。明代。徐渭。万顷茫茫处,开轩榻绛州。水光自湿研,不用汲池流。
拜访陆处士。唐代。曹松。万卷书边人半白,再来惟恐降玄纁.性灵比鹤争多少,气力登山较几分。吟鬓渐无前度漆,寝衣犹有昨宵云。将知谷口耕烟者,低视齐梁楚赵君。
和喻景山赋梅韵。宋代。陈宓。质白偏能照玉船,体轻终爱舞蹁跹。眼前欲赋半妆额,梦里须携五色掾。愁对素蟾寒寂寞,故烧红蜡暖清娟。寄声青女休相妒,不学海棠酣夜眠。
悲歌六(一作攀龙引)。唐代。顾况。轩辕黄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周流三十六洞天,洞中日月星辰联。骑龙驾景游八极,轩辕弓剑无人识。东海青童寄消息。
湖下溪。清代。佚名。海阳湖下溪,夹峰多异石。数步□□□,溶溶似云白。竹阴入□里,更觉溪已碧。吾欲漱斯流,长为避时客。
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满庭芳·和人潼关。清代。曹贞吉。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隐居。明代。叶子奇。苍石红泉少隐家,牵牛延蔓绕篱笆。不知满径秋多少,凉露西风淡泊花。
中秋有赋。宋代。魏了翁。望舒与日元非敌,震受阳光巽成魄。六十四象不言月,三百五篇讥月出。古道贵阳不贵阴,宾礼卜昼不卜夕。世间赏玩起何年,误却千年醉狂客。不知客有肺肠无,更把荒诬作真实。我因时序尝作诗,洗尽兔窟蟾宫迷。今年新作东楼成,胡为尚此穷攀跻。人心和平民气乐,日月昭明天宇豁。须知此事与政通,不是词人閒赏月。
和黄体方伴读雪中即事。唐代。王翰。凛凛阴风捲暮霞,朝看庭树总开花。渔舟一叶迷烟渚,猎骑千群踏晚沙。淡抹墙腰疑月色,旋添池面结冰华。乾坤万象俱清绝,何问陶家与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