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是一首宋代的诗词,其作者是释智同。这首诗词通过描述自然景物和动物来表达诗人对佛法和修行的赞美和追求。
诗词的中文译文大致为:
云门透法身,
法身何许人。
雁回沙塞北,
鹦鹉慕西秦。
诗意和赏析:
诗的第一句“云门透法身”,云门是一个禅宗寺庙的名字,表示佛法的宣扬和普及正在进行中。法身则指的是佛陀的法身,也可以理解为佛法的真谛和修行的境界。诗人表达了佛法的普世意义和修行对个人的深远影响。
第二句“法身何许人”,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意思是佛法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可以领悟和体悟的呢?这是一个关于修行者的思考和探索。
第三句“雁回沙塞北”,写出了一幅北国沙漠中雁群归来的景象,这象征着自然界的迁徙和生机盎然。同时,也可以将雁的归宿和诗人对佛法的归宿做类比,表达了对佛学和修行者追求真理的执着。
最后一句“鹦鹉慕西秦”,西秦是一个历史上的佛教名山,因此鹦鹉对西秦的憧憬和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敬仰。
整首诗词通过对飞鸟的描写,将人类和佛法相联系,表达了个人对佛法的向往和敬仰。通过自然景物的选择和描绘,诗人传递了一种对佛法真谛的探索和对修行者的敬重。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生动的描写,给人以灵感和启发,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热爱和渴望。
山居 其二。明代。释一机。世情谙已熟,长揖入山林。道远无人问,诗成只自吟。半生圆泽石,一调伯牙琴。尽付东流去,沉埋直至今。
登瀛州南城楼寄远。唐代。沈佺期。层城起丽谯,凭览出重霄。兹地多形胜,中天宛寂寥。四荣摩鹳鹤,百拱厉风飙。北际燕王馆,东连秦帝桥。晴光七郡满,春色两河遥。傲睨非吾土,踌躇适远嚣。离居欲有赠,春草寄长谣。
山花子 题石林小照。清代。曹贞吉。鬓影花光撩乱俱。纷纷蝶翅接蜂须。共斗南唐金叶子、阿谁输。宝抹红缄香菡萏,冰绡白映玉芙蕖。陶令闲情何所寄、美人图。
己巳五月东归三首 其三。明代。王鏊。浮世纷纷总未真,古今谁者是閒人。黄扉紫阁辞三事,白石清泉作四邻。得失往时俱属梦,是非从此不关身。致君尧舜皋夔在,且许巢由作外臣。
对小潭寄远上人。唐代。白居易。小潭澄见底,闲客坐开襟。借问不流水,何如无念心。彼惟清且浅,此乃寂而深。是义谁能答,明朝问道林。
古怨行 其三。明代。田登。寒拆伴秋砧,残星迥明灭。陟阶裒广埏,回飙迅枯札。铜龙玉漏沈,筹箭遥更掣。良人祗皇役,驱驾河梁雪。期逝胡不归,多恤心如结。飞鸿怅冀瞻,兰光照孤孑。郁我独处心,一日成三月。近闻王事殷,敌兵来仓猝。烽火戍烟红,于征岁三越。靡盬臣子心,勉旃事征伐。捷书报承明,妾心死亦歇。
题南宋陈枢长江万里图 其四。明代。程敏政。南渡陈郎笔意间,水云摇动墨池间。长江不作华夷限,定写瓜州北岸山。
寿沿江黄制置七首 其三。宋代。俞德邻。军中用范老,幕下罗欧阳。玉人不受絷,白驹犹在场。乃知古君子,致泰由包荒。山深草木萃,海阔珍怪藏。周公昔吐哺,鸣凤纷高冈。
卜算子 寄内。宋代。向滈。休逞一灵心,争甚闲言语。十一年间并枕时,没个牵情处。四岁学言儿,七岁娇痴女。说与傍人也断肠,你自思量取。
咏晴。宋代。赵蕃。冥冥十日雨,不见海棠梨。霁色晨初上,禽声乐可知。春衣犹故褐,薄饭只朝虀。自信端如此,流行任所之。
清波引(横舟·是时以湖湘廉使归)。宋代。张炎。江涛如许。更一夜听风听雨。短篷容与。盘礴那堪数。弭节澄江树。不为莼鲈归去。怕教冷落芦花,谁招得旧鸥鹭。寒汀古溆。尽日无人唤渡。此中清楚。寄情在谭F7E6。难觅真闲处。肯被水云留住。冷然棹入川流,去天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