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洲》是宋代饶鲁创作的一首诗词。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琵琶洲,无人传谱,
曾变为沙汀,依偎在越水之边。
一段残存的音韵,已无人能辨识,
夜深时,有悠扬的歌声从下滩的泉水中传出。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个景物的变迁与传承。琵琶洲原本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后来被冲刷成了沙汀,依偎在越水之边。其中有一段琵琶的音韵被保存了下来,然而如今再无人能辨认出这段音乐的旋律。诗人形容夜深时,从下滩的泉水中传出一种悠扬的歌声,仿佛是琵琶的演奏声。整首诗表达了岁月流转中文化的变幻,以及曲艺传统在时间中逐渐淡漠的遗憾之情。
这首诗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以歌颂和哀思的情感描绘了琵琶洲的变迁与传承。通过琵琶洲的沉沦与传统音乐的存留,诗人折射出了人文与自然在时间中的消逝与流转,以及文化传统的回响和隐忧。诗词的语言简练而有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时间无情的忧伤以及对于文化遗产的珍重和回忆的怀念。
总体上,《琵琶洲》这首诗词以其含蓄而深刻的艺术表达,使我们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流逝与传承产生深思,也使我们更加珍视和铭记传统的文化遗产。
辽阳怀顿修 其七。明代。释今无。八载依师友,犹然儿女情。一从乍漂泊,不敢任天真。客久易得罪,余常厌此身。每看勾漏令,愧作岭南人。
寄向伯休且约他日道为芗林之游二首。宋代。赵蕃。平生芗林五十咏,何意扁舟其下过。王郎逸兴非余有,不问主人防怒诃。
江行至沙浦。唐代。张乔。烟霞接杳冥,旅泊寄回汀。夜雨雷电歇,春江蛟蜃腥。城侵潮影白,峤截鸟行青。遍欲探泉石,南须过洞庭。
庭中。明代。李舜臣。昨夜雨新晴,今朝花更明。下阶看鹿迹,倚树辨禽声。袖为移兰湿,襟缘爱竹清。荒居春较可,况复托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