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有于湖所题宝塔二字。宋代。李繁昌。路入乱云堆,僧房四面开。龟泉半泥滓,龙洞已尘埃。潄竹浑忘醉,穿花浪费才。何人题宝塔,千载仰崔嵬。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褒禅山有于湖所题宝塔二字
路入乱云堆,
僧房四面开。
龟泉半泥滓,
龙洞已尘埃。
潄竹浑忘醉,
穿花浪费才。
何人题宝塔,
千载仰崔嵬。
褒禅山上有一座宝塔,题字者为于湖。前行之路上乱云飘渺,周围僧舍错落开敞。龟泉水流泥泞,龙洞已尘封。那饮过的竹子已经忘却了昔日的酒宴,痴迷于穿花的游玩。多少人崇敬地题写过这座宝塔,千载以来仍然仰望崔嵬的高耸身姿。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褒禅山上的宝塔和题字于湖的情景,通过描绘山脉、僧舍和景观的变迁,反映了时光荏苒、万物更迭的现象。另外,诗中还透露出人们对于历史遗迹的敬仰和倾慕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于历史遗迹的敬畏和景观的变迁所带来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褒禅山上的宝塔和周围的景色来传达这种感觉。通过对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出了时间的流转和万物变化的情感。同时,最后两句“何人题宝塔,千载仰崔嵬。”则透露出人们对于历史的敬仰与渴望,反映了人们心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对历史遗迹的敬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花等景物,抓住了人们对于历史遗迹的敬仰之情。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与思索。
咏史 其二。清代。纪迈宜。兴废数之常,智愚性相反。乃萃一人身,古今觏亦罕。其始虽足快,其终弥觉惨。要为物欲昏,岂云识虑短。我爱萧雍州,英年筹略展。三十冠诸侯,一朝梁台建。潞州别驾豪,雷目箭横撚。净扫宫壶秽,告成岱宗检。享祚逾四纪,职贡逮荒远。范徐与姚宋,化钧美互斡。虽复溺释乘,亦颇称慈俭。开元继贞观,如乐谐箫管。胡为踬末路,迷途入坎窞。遂令地轴翻,苍生但余喘。朱、李特鄙夫,惟知工媚谄。宠任既有加,更复恣忌褊。谁召逆景来,竟纵禄儿返。白马鞚何骄,金鸡帐犹暖。化龙首未成,上天足笑蹇。终当就屠灭,痛已彻幽显。金瓯误撞触,霓裳妙婉转。蒲香幻影销,淋铃泪痕泫。呵呵殒台城,郎当疲剑栈。食子无下意,书次罪其缓。鹦鹉问上皇,凄凉空满眼。得失皆自我,此语宁无歉。回首跃龙池,风流徒怀缅。女宠及王夫,相倚如毂绾。兵役事戎狄,阴类每相感。一之或有蔽,沓来斯不免。弗戢终见焚,自垢安可浣。浮山众百万,尽付鲸波卷。哀哉南诏师,遗骼谁与掩。二君颇相似,佚事悲青简。更念苻秦氏,取败由自满。欲恃鞭断流,将谓山压卵。鱼羊忽食人,风鹤犹破胆。一溃心争离,重振力告殚。黩武戒良深,噬脐悔已晚。
颜回。明代。释函是。之子不远复,复其见天心。三月能不违,力尽知疏亲。一间竟勿逮,洙泗乃无人。箪瓢士之常,风雨岁时深。所矢贵自信,岂直为安贫。道在物我忘,迢迢空古今。世间爱其名,山林多隐沦。圣贤行何从,贵贱吾知音。
閒居。元代。吴景奎。慨想古人知用舍,绝怜奔走曳长裾。洛园五亩容君实,蜀客千年诵子虚。满地白云连野竹,绕门绿水浸秋蕖。脱巾自草閒居赋,客至从嗔礼法疏。
出迟。唐代。吴融。园密花藏易,楼深月到难。酒虚留客尽,灯暗远更残。麝想眉间印,鸦知顶上盘。文王之囿小,莫惜借人看。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牧童逮狼。清代。蒲松龄。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