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季昭谪象郡

送胡季昭谪象郡朗读

《送胡季昭谪象郡》是杜丰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庐陵一小郡,
百岁两胡公。
论事是小异,
处心应略同。
有书莫焚稿,
无恨岂伤弓。
病愧不远别,
写诗霜月中。

诗意:
这首诗词是送别胡季昭谪居象郡的作品。胡季昭是一个百岁高龄的老人,在庐陵一带担任重要职务。诗中表达了胡季昭与诗人杜丰的情谊以及对他的敬佩和送别之情。虽然他们在处理事务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他们的心意是相通的。诗人还提到了胡季昭的文稿应该保存下来,不要焚毁,因为这些文字是宝贵的财富。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和愧疚,因为他因病无法远行与胡季昭告别,只能在寒冷的霜月中写下这首送别之诗。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胡季昭的敬佩和送别之情。首句"庐陵一小郡"用简短的描述揭示了背景,庐陵是地名,象郡则是胡季昭被谪居的地方。接着,诗人提到胡季昭已经年过百岁,这是对他高寿的赞叹。"论事是小异,处心应略同"表达了胡季昭与诗人虽然在处理事务上可能有一些差异,但他们的心意是相通的,这也是对胡季昭为人处事的肯定。"有书莫焚稿,无恨岂伤弓"表明诗人希望胡季昭的文稿得到保存,这些文字是宝贵的财富,不应该被毁灭。"病愧不远别,写诗霜月中"表达了诗人无法亲自远行与胡季昭告别的遗憾和愧疚之情,只能在寒冷的霜月中写下这首送别之诗。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胡季昭的敬佩和送别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自身身体不佳的遗憾。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诗人将情感表达得深入人心,给人以共鸣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杜丰

杜丰(1190-1256),字唐臣,金末元初凤落村,金元时属西河县,故《元史》作杜丰西河人。明以后改属平遥县,故清《平遥县志》谓邑人。...

杜丰朗读
()

猜你喜欢

爱杀柴桑隐,名溪近讼庭。扫沙开野步,摇舸出闲汀。

宿简邀诗伴,馀花在酒瓶。悠然南望意,自有岘山情。

()
松源嫡嗣,伏虎后身。
接物有验,见地不亲。
丛林沾润恩婆阔,万古云峰翠色新。
()
松姿不老。
独立蓬莱杪。
风卷流苏香雾晓。
又是江梅开了。
()

轮蹄四出拥荒丛,剪草编蓬立藁灰。十载久沉鸿雁信,八分不住版曹催。

凿溪层垒开除道,因亩高低曲沼隈。闻说形家秀文脉,运沟一带水波回。

()
丁令还家骨已仙,更无城郭有山川。
未添白发三千丈,又见铜驼五百年。
荒草茫茫连故国,孤云冉冉下寥天。
澧兰歌送潺湲水,极望涔阳思惘然。
()

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问经翻贝叶,论法指莲花。

欲契真空义,先开智慧芽。不知飞锡后,何外是恒沙。

()
高阁凌云四望赊,剑城横案俯千家。
乘风列子留行馆,飞舄王乔有别衙。
天女下游箫引凤,仙人来宴枣如瓜。
溪山胜绝非尘世,帆过真疑海上槎。
()
四月八日风雨歇,放翁宅前湖水高。
典衣沽酒亦足醉,骑马看花徒尔劳。
海国尚闻歌蔓草,山陵谁与荐樱桃。
元龙本是无能者,后世谩称湖海豪。
()

时节。白云阙。洞里春情百和爇。兰心底事多悲切。

消尽一团冰雪。明皇恩爱云山绝。谁道蓬莱安悦。

()

昨日别君杨柳浓,今朝怅望樱桃红。
青骢去何在,只在平芜外。
春风自暖妾自寒,邻女相过掩泪看。

()

扁舟夜泊蒹葭侧,湖外云间见明月。
月光摇水制金蛇,坐想骚人赋秋色。
举杯向天属姮娥,君当照坐吾当歌。

()
吴中七月热未已,渴乌呀呀井无水。
炎官护前不少歛,树头敢望秋风起。
天公老手亦岂难,雨来黑云如坏山;瓦沟淙淙万银竹,变化只在须臾间。
老夫挑灯北窗下,山童夜归泥过踝。
()

麦田铺翠寺门开,行尽松筠上佛阶。壶觞择胜人人醉,香火逢僧事事佳。

豪吟渐觉随年薄,僻性终难与俗谐。春雷渐觉时惊听,犹有风云感旧怀。

()

三十年间,几番宠辱,细思往事慵言。也曾牒发,曾受帝王宣。

今日山村且住,他时去、高卧云烟。洞天隐,松峰之畔,保命是修仙。

()

阖闾城南荒之捕,昔谁葬者孙豫州。
久无过客为下马,时有牧童来放牛。
居然珍宝出光怪,识者夜见踪共由。

()

三月归鸿满塞天,流澌日暮尚凄然。自从身逐乌龙戍,不识春风二十年。

()

晨曦炯炯洁斋宫,一缕炉烟散绮栊。暖气潜回葭琯律,早梅先绽玉阶风。

中孚默契天人理,来复明彰造化功。漫道书云成故事,精禋惟藉寸心通。

()

小桥一夜生春水,得意鸬鹚弄浅深。却喜东风爱颜色,细吹不遣落花沉。

()

快秋风飒然来此,可能消尽残暑。辞巢燕子呢喃语,唤起满怀离苦。来又去。定笑我、两年京洛长羁旅。此时愁绪。更门掩苍苔,黄昏人静,闲听打窗雨。英雄事,谩说闻鸡起舞。幽怀感念今古。金张七叶貂蝉贵,寂寞子云谁数。痴绝处。又划地、欲操朱墨趋官府。瑶琴独抚。惟流水高山,遗音三叹,犹冀伤心遇。

()
自辽东鹤去,算何人、插得翅能飞。
笑平生错铸,儒冠误识,者也焉之。
谩道寒蚕冰底,瓮茧解成丝。
何许丝千丈,补得龙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