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宋代。陈宓。擎天端作柱,度汉可为梁。不受红尘涴,长依皦日光。风行气锭韵,雨过发真香。偏向闽中道,炎时散午凉。
诗词:《松》
擎天端作柱,
度汉可为梁。
不受红尘涴,
长依皦日光。
风行气锭韵,
雨过发真香。
偏向闽中道,
炎时散午凉。
中文译文:
高耸的松树像一根支撑天空的柱子,
可以用来架起汉江大桥。
它不受尘世的污染,
长久地依赖皎洁的阳光。
在风中行走,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雨过后更加散发出真正的芳香。
它倾向于闽中的道路,
在炎热的时候散发午后的凉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主题,通过描绘松树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对松树的赞美和敬仰之情。松树象征着坚强、高尚和不屈的品质,被赋予了伟大的象征意义。
首先,诗人将松树比作擎天的柱子,形象地描述了松树高耸入云的姿态。接着,诗人说松树可以用来架起汉江大桥,强调了其坚固和可靠的特点。
诗中提到松树不受红尘涴,意味着它不受尘世的污染,保持纯洁无瑕的品性。它长久地依赖皎洁的阳光,显示出对阳光的依赖和渴望。这种对阳光的需求也可以理解为对真理、光明和纯正之物的追求。
诗中还描绘了松树在风中行走的景象,强调了其气韵和灵动的特质。风行气锭韵,意味着松树在风中摇摆时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在雨过后,松树散发出真正的香气,这表达了松树的自然之美和独特的气息。这种香气在炎热的时候尤为明显,给人带来清凉和舒适的感受。
最后,诗人提到松树偏向于闽中的道路,意味着它在特定的地域中生长茂盛。闽中地区的松树也因此成为了一种象征和标志。
整首诗通过对松树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松树坚强、纯洁、高尚的赞美,并通过对松树的特点和气质的描述,传递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松树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也代表了作者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赞扬和追求。
醉桃源。宋代。杨泽民。十年依旧破衫青。空书制敕绫。但知心似玉壶冰。牛衣休涕零。聊蹇傲,莫升腾。毋为附骥蝇。前山可数且徐行。不须催去程。
双溪云老寄示佳句及新茶用来韵为谢。宋代。曹勋。老去光阴不问春,只思麋鹿与为群。每求书附风前雁,便想山深日暮云。铅椠尘劳应念我,诗章棋局久思君。新茶仍副清新句,碌碌粗官愧少文。
将赴豫章待风鄱湖先寄宗良孔阳孟韬。明代。区大相。鄱江回棹越湖波,五雨风停候晓过。乡路正愁南海远,故人惟有豫章多。心如蒲席常思挂,身上莲舟未惯歌。强学歌来望南浦,不能飞渡欲如何。
亶父寄示与谯冲元唱和药名诗因作一篇奉寄。宋代。孔平仲。天南星斗垂晶荧,麻姑山色排空青。人中白眉谁第一,周郎独以文章名。少年折桂心已壮,大学弱冠众所惊。严徐长卿词格老,合上芸台预雠讨。赤车素者已为淹,复令倅郡淮南道。蕲春何幸人熙熙,有贤使君子副之。铃阁深沉香一炷,綵笺舒卷百篇诗。藏鳞伏翼聊展转,有才无患子不显。楚泽兰芳莫谩悲,秦乌头白终当返。我栖江上松萝深,自甘草莽长陆沉。忽忽光景又半夏,书房风月澄人心。昏黄禽噪悄不乐,架木通渠清河濯。雨馀凉风袭衣襟,半天河汉垂檐角。惟恨与子未从容,紫芝眉宇何时逢。频以青琅玕寄我,不须怊怅白头翁。
再次韵林郎中。宋代。陈造。醉乡陶然真我底,落世瞢作鱼千里。颇思溪风鸣桧枝,一洗半生市声耳。帝城春月雨强半,蹑屐冲泥今已惯。湖莹冰奁涛涌山,回思向来领奇观。角角倦鹊语未休,晚鸠饶舌如有求。明朝定可载酒去,携儿一为湖上游。湖西群艳虽无在,宿云扫空天宇大。蹇吾健倒趁早归,醉尉未须嗔目待。
嘉善寺。清代。林古度。古寺壑中好,到来真是禅。松声流夜雨,草色积春烟。钟仆无鸣日,碑残不记年。却因荒寂意,与客更留连。
奉答圣俞宿直见寄之作。宋代。欧阳修。寒夜分曹直,严城隔几层。予惭批凤诏,君叹守萤灯。病骨羸漳浦,官书蠹羽陵。无嫌学舍冷,文字比清冰。
美邹烈妇。明代。陈琏。史妇邹氏女,红颜盛芳年。良人隶戎籍,荷戈去防边。兵尘方澒洞,杀气亘中天。仓皇失所依,已不望生全。一朝竟遭掠,剑戟罗满前。宁死不受污,遇害归黄泉。白璧虽无瑕,鸾镜岂复圆。至今坟上木,清风犹凛然。我为纪贞烈,留待太史编。
公超谷。明代。袁宏道。醉里提壶荷锸还,大伸脚步即登山。何如且作收云法,施得清光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