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荒到天台有作二首

赋荒到天台有作二首朗读

这首诗词是唐代李琪创作的《赋荒到天台有作二首》。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赋荒到天台有作二首
驰驱徒步问民饥,
似我寒儒负笈时。
偪仄荒村随户到,
萧疏几屋有烟炊。
平林带暝投山驿,
苍鬓卫寒湿雨丝。
野老不知巡历至,
相逢尔汝话家私。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亲自走访农村、探访百姓的情景。诗人自比为寒儒,怀着对民众疾苦的关切,冒着寒风饥饿的困境,步行进入荒僻的村庄,看到几户稀疏的住宅冒着炊烟。他穿过平坦的林间小道,来到山间的驿站,发现那里的守卫人员因为雨水而寒冷潮湿,苍白的胡须上还挂着雨丝。他在这里遇到了一位老农,老农并不知道诗人是来巡视民情的,两人相遇后交谈了一些家常话题。

赏析:
这首诗词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深入乡村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中的诗人自称为寒儒,体现了他身份的谦逊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他徒步走访农村,亲自体验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对农民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诗中描绘的荒村景象,通过几户炊烟的描写,表现出村庄的萧条和人们的贫困。而在山间驿站的描写中,雨水的寒湿和守卫人员的苍鬓,进一步增强了诗词的寒冷气氛,也凸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艰辛的同情之情。

诗的结尾,诗人遇到了一位老农,两人交谈了一些家常话题。这种相遇虽然是随机的,但也体现了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平等和亲近,展示了诗人对民情的关怀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尊重。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农民境遇的同情。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传递了一种关切民生、关注社会的思想情感,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琪

李琪,字台秀,河西敦煌人也。琪少举进士、博学宏辞,累迁殿中侍御史,与其兄李珽皆以文章知名。唐亡,事梁太祖为翰林学士。梁兵征伐四方,所下诏书,皆琪所为,下笔辄得太祖意。末帝时,为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周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二人多所异同。琪内结赵岩、张汉杰等为助,以故顷言多沮。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李琪朗读
()

猜你喜欢

萧斋卧病久,起听咽寒蝉。伫立空阶上,遥看暮树边。

万山迎落日,一鸟堕孤烟。秋雨园林好,携筇感逝川。

()

沿河新草绿堪挑。丝柳渐开条。六鳌海上凌风至,献明珠、火树蟠桃。

十里朱阑画阁,满天月壁星轺。

()

一代功令开,一代人材起。虽生云礽朝,实增祖宗美。

日开国之留,其言在青史。何代无先君,何时无哲士。

()

中年何寡欢,心绪不缥缈。人事日龌龊,独笑时颇少。

忽忆姚归安,锡我箴铭早。雅俗同一源,盍向源头讨。

()

逃暑关门懒是真,偏宜野服称閒身。絺丝不必誇精细,浣濯终期绝垢尘。

拂袖轻随清梦杳,披襟凉入晚风频。任他裾拽朱门客,触热争趋罗绮春。

()

野畦烟老芍药红,小桥曲水遥相通。礼宜门今在何处?离离禾黍荒城空。

夕阳霞散西山麓,看花欲向村垆宿。眼前红绿飏香尘,归途喜买数竿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