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君王/忆王孙

忆君王/忆王孙朗读
这首词是怀念宋徽宗的,最早见于宋石茂良所著的《避戎夜话》。宋徽宗于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俘虏,过了九年的耻辱生活,死在五国城(今吉林省境)。据杨慎《词品》卷五云:“徽宗此行,谢克家作《忆君王》词”,“忠愤郁勃,使人出涕”。清徐?在《词苑丛谈·纪事一》中转录了它。谢克家是哲宗绍圣四年(1097)的进士,亲眼看到金人南侵,徽宗被掳,在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中,写下了这首忠愤填膺的词,其凄凉怨慕之音,缠绵悱恻之感,溢于字里行间,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作品。
  全词富于抒情色彩,不言国破君掳,巢复卵毁,而言宫柳依依,楼殿寂寂,一种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跃然纸上。拿它与宋徽宗的《燕山亭》对读,倍觉山河破碎,身世飘零,往事堪哀,真切动人。“春昼长”一语,把客观的景物描写,转向主观的心理感受,是景为情使,情因景生,抒情和写景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富丽堂皇的景物后面,蕴藏着深深的隐痛。这就是宋徽宗的“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燕山亭》)、“帝城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泪涟”(《北去遇清明》)那种思想感情隐约而曲折的反映。接着词人把笔锋一转,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的描写,转为“登楼遥望
秦宫殿,翩翩只见双飞燕”(唐昭宗李晔《菩萨蛮》)的感叹:“燕子归来依旧忙”。燕子是无情之物,它哪里知道楼殿依旧,而主人已换,仍然忙着衔泥,在旧梁上筑起新巢,正是“这双燕何曾,念人言语”(《燕山亭》),俨然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之感。然后点明题旨,怀念故君。这首小令,从头到尾都是写对君主的怀念,由柳拂宫墙,而想到宫殿的主人;由宫殿无人,而想到燕归何处;由燕语呢喃,而想到“燕子不知何世”(周邦彦《西河》)。蓄意到此,便有精神百倍之势,集中全力于这“月破黄昏人断肠”的结句,自然真味无穷,辞意高绝,一个芳馨悱恻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因为它是从题前着笔,题外摄神,只用了一个“破”字,便把从清晨忆到黄昏,又从黄昏忆到月上柳梢,都沉浸在如痴如呆的回忆中。昔日的宫柳凝绿,今朝的淡月黄昏;昔日的笙歌彻旦,今朝的楼殿无人,在在是强烈的对比,在在是伤心的回忆,不言相忆之久,而时间之长自见;不言相忆之深,而惓顾之意甚明。“月破黄昏”是写景;“人断肠”是抒情,把写景和抒情统一在一个完整的句子里,而景物在感情的丝缕中织得更加光彩夺目,感情在景物的烘托中更加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着一实语,而能以动荡见奇,迷离称隽,辞有尽而意无穷,这正是许多词人所努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羊春秋)

谢克家

谢克家(1063—1134)字任伯,上蔡(今属河南)人。绍圣四年(1097)中进士,宋朝诗人、书法家。词存《忆君王》一首,见《避戎夜话》。《全宋词》辑录。...

谢克家朗读
()

猜你喜欢

唐世花名寝显时,才如韩白尚无诗。
本朝盛赏唯西雒,万幄千庖泣玉脂。
()
九锁山深隐洞天,一峰柱耸现云巅。
从兹可达栖真境,透入青霄会众仙。
()

()

子房身乞辞大用,赤松伴游世所重。高远谁亲弋外鸿,尊荣肯羡池中凤。

至今仙迹存金华,我来一日登三洞。回顾却笑长安人,辛苦登天凭鹤控。

()

异方谁与授神楼,坐久翻疑膝过头。三尺腰围惊太瘦,百心药裹动深忧。

悔孤云寄登山屐,幸理风回到岸舟。最是渊冰馀日在,手编曾记了残不。

()

述职诸侯礼,梯航可厌频。峥嵘仍岳牧,偃蹇似波臣。

梦入钧天旧,恩沾湛露新。如逢明主问,莫拟汉家薪。

()
最是元来,苦无风雨。
只恁匆匆归去。
看游丝、都不恨,恨秦淮新涨,向人东注。
醉里仙人,惜春曾赋。
()

秋兴盈襟寄短篱,许将天外老松知。盘桓何处层崖顶,不踏人间野草离。

()

年来江海上,日望故园心。别后无书札,风前闻好音。

埙篪知汝和,桃李傍春阴。欲寄池塘句,先成梦里吟。

()

东南水患说姑苏,谁作飞梁锁太湖。馀势直从江海泄,奇功疑有鬼神扶。

疏林隐约渔村远,巨浸微茫钓艇孤。老我登临犹未远,临风嬴得一披图。

()

十刹密相望,林开一坞香。木鱼声渐急,山衲下云房。

()

散发乘风怯病身,出门途路触黄尘。每愁入夏妨高兴,不似青春解著人。

()
落落飞鸿渐始盘,青云起处剩须看。
如今天路多矰缴,纵使衔芦去也难。
()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

野寺寻春花已迟,背岩惟有两三枝。

明朝携酒犹堪醉,为报春风且莫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