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一首魏晋时期的诗词,作者是刘桢。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物,以表达作者对诗歌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大厦云构。
这句诗词的意境比较简洁,字面意思是“大厦如云般构筑”。通过这句话,作者在形容诗歌,将其比喻为一座高耸宏伟的建筑物。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诗歌的赞美和推崇之情。作者将诗歌比作一座大厦,展现了诗歌的崇高和伟大。诗歌像云一样建构着这座建筑,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涵,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赏析:
这首诗词虽然短小,却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诗歌的崇高评价。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诗歌比作大厦,强调了诗歌的高耸和宏伟。同时,诗词中的“云构”一词也暗示了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诗歌以各种形式呈现,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感受。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将作者对诗歌的热爱和推崇之情传达给读者,激发读者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总的来说,刘桢的《诗》是一首短小却意境深远的诗词,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对诗歌的赞美和推崇之情,强调了诗歌的高耸和宏伟,以及其多样性和丰富性。这首诗词从简洁明了的表达中展现了作者对诗歌的热爱,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刘桢。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舟行黄金口同散木王回饮。明代。袁宏道。乡落也陶然,篱花古岸边。田翁扪虱坐,溪女带竿眠。小港芦租户,低仓米税船。河刀与生酒,兴剧不论钱。
回疆竹枝词三十首 其二十九。清代。林则徐。作善人称倭布端,诵经邀福戒鸦瞒。若为黑玛娃儿事,不及供差有朵兰。
卜算子 寿母。宋代。邹应龙。满二望三时,春景方明媚。又见蟠桃结子来,王母初筵启。无数桂林山,不尽漓江水。总入今朝祝寿杯,永保千千岁。
赋雪次滁州孙环山进士韵 其二。明代。张天赋。碧天摇落琼花片,太极根荄岂有垠。柳絮也应擅才调,隔帘尤有看花人。
江上见早梅。元代。刘崧。岁暮云山意共悲,晓寒霜树日初移。遥怜江上萧条客,独对春前烂熳枝。雅韵可堪愁未醒,幽香故与静相宜。若为折寄肠空断,白雪黄云渺去期。
过鼓鸣林小雨二首。宋代。杨万里。淅淅船篷雨点声,疏疏江面縠纹生。石峰斗起三千丈,身在假山园里行。
诸天振铎破溟濛,词赋谁如左辖雄。雨后昙花催暝色,坐来祇树起秋风。
簪裾并合清尊外,河岳双扶片语中。握手忽看滇僰近,莫令岐路易西东。
同郭方伯黎秘书范鸿胪李明府集广济寺禅室得中字。明代。欧大任。诸天振铎破溟濛,词赋谁如左辖雄。雨后昙花催暝色,坐来祇树起秋风。簪裾并合清尊外,河岳双扶片语中。握手忽看滇僰近,莫令岐路易西东。
元夕雪用苏韵二首 其一。明代。王守仁。林间暮雪定归鸦,山外铃声报使车。玉盏春光传柏叶,夜堂银烛乱檐花。萧条音信愁边雁,迢递关河梦里家。何日扁舟还旧隐,一蓑江上把鱼叉。
治圃四首。元代。戴良。长夏罕人事,斋居有余闲。北窗多悴物,且遂灌吾园。攒根既舒达,积叶亦葱芊。瓜瓞绕畦长,新葵应节鲜。抱瓮一回视,生意盈化先。在我岂不劳,即境多所欢。悠悠千载间,樊生信为贤。¤
感秋五首。宋代。杨万里。盥漱已云毕,危坐正冠衣。揽镜忽见我,不识我为谁。自倚身尚强,不悟年已衰。举头视嘉木,向人惨无姿。我欲诉渠老,渠乃怀秋悲。木悲不解饮,琴瑟声怨咨。我且呼麴生,细细斟酌之。我醉不知我,更知春秋为。
道上即事。清代。慕昌溎。古道西风急,铃声自往还。孤城残雨外,落日断霞间。秋色团高树,寒流啮断山。长安回首处,千里白云閒。
题显孝南山寺。宋代。孔文仲。寻尽城中山,又访江外寺。兰舟涉澄漪,隼旌入疏翠。楼台初日升,岩谷宿露坠。飞泉百禽鸣,怪石万蛇踬。绝庵皆步登,佳木留客醉。洞天生书寒,桃源发春意。烟霞暂深阔,宇宙忽殊异。海国遇升平,铃斋无俗事。颍川擅才敏,康乐足情意。只恐新诗多,镌鑱费年祀。
柳梢青(元月立春)。宋代。吴琚。 彩仗鞭春。鹅毛飞管,斗柄回寅。拂面东风,虽然料峭,毕竟寒轻。戴花折柳心情。怎挨得、元宵放灯。不是今朝,有些残雪,先去踏青。
祀五帝于明堂乐歌十一首 其一 肆夏乐。清代。佚名。国际崇祀,严恭有闻。荒华胥暨,乐我大君。冕瑞有列,禽帛载叙。群后师师,威仪容与。执礼辨物,司乐考章。率由靡坠,休有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