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宋代。王令。方春不种兰,终岁无自佩。良田弗加芟,徒穉亦无岁。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安坐饥怨天,此理果谁在。
《杂诗》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王令。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方春不种兰,终岁无自佩。
良田弗加芟,徒穉亦无岁。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
安坐饥怨天,此理果谁在。
该诗描述了一个人物的困境和怨愤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中的"方春不种兰"意味着整个春天都没有种植兰花,"终岁无自佩"表示整年都没有花朵可以佩戴。这里的兰花可以被视为高贵、优雅和美丽的象征。
"良田弗加芟,徒穉亦无岁"表明良田没有进行耕作,秋天也没有收获。这揭示了农田的荒芜和人们的贫困困境。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传达了作者对上天的抱怨。雨露本应该滋润大地并滋养庄稼,但这种恩惠却被杂草所占据,使人们无法得到丰收。
"安坐饥怨天,此理果谁在"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不解。他在饥饿中坐着,对天地间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感到愤怒。最后一句诗词提出了疑问,问道这种情况的原因和责任在于谁。
整首诗词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怨愤。作者通过描绘贫困和困境,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秩序的质疑。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共同构成了一幅愁苦的画卷,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较为普遍的贫穷和不公平。此诗从某种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愤怒之情。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王令。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水调歌头。清代。张祥河。湖上古今月,江上去来潮。平生梦常到处,小小木兰桡。映著溪楼螺黛,飘著舵楼红袖,香气共烟销。烟外寂无语,芳草去迢迢。谁扣枻,且低唱,更吹箫。短笛数声,凉雨郁悒几难聊。只付尺缣烟水,便是微云河汉,秋影可能招。今夕酒边话,都在赤阑桥。
龙游寺南屏轩和宋宠父韵。宋代。李新。平日江干过,南屏首重回。不妨图里见,曾是梦中来。近市楼台逼,高城鼓角催。老年知涉世,临事却衔枚。
泛舟。唐代。戴叔伦。风软扁舟稳,行依绿水堤。孤尊秋露滑,短棹晚烟迷。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飘飘信流去,误过子猷溪。
挽陈德亨。宋代。刘宰。宅枕烟波胜,人钟风露清。蟾官孤壮志,蜕室悟浮生。月下扁舟去,花边短策横。锦囊遗藁在,端可振家声。
香林四首。宋代。陈与义。绝爱公家花气新,一林清露百般春。是中宴坐应容我,只恐微风唤起人。
中秋前一夕雨过黎惟敬山房。明代。梁有誉。青山阒寂偶寻君,斗酒哀歌思不群。天上阴晴浑莫定,人间弦管转愁闻。梧桐声急千家雨,岩壑寒生四壁云。明夜月圆谁共看,露荷风竹对秋分。
次韵徐季纯见贻。宋代。赵蕃。尺浑孰愈千丈清,幽居何以争城倾。翱翔蓬蒿岂不适,乃欲万里劳蜚鸣。文章纵云有定价,瓦釜亦或能铿鍧。知音固当属善听,我初未鼓一再行。郑人之璞周死鼠,昧者自谓怀连城。我于翰墨虽早嗜,四十五十今何情。元无小异君孰取,矻矻便欲扬其名。得非念我西南征,倦游久意思佣耕。少年不饮老更醒,而众纷纷多绝缨。属君勿用扬其名,臃肿拳曲能全生。
双溪呈帅座颖叔。宋代。郭祥正。双溪流过碧湾湾,两带青罗绕玉环。入海未甘随咸卤,助公吟笔泻潺湲。
重遣 其四。清代。李振钧。酸呻苦趣竟如何,目想神痴想见他。知是生平重言笑,近年况复泪容多。
辇下春怀十绝呈赵达夫 其八。宋代。刘弇。已凭欢伯为愁敌,更指华胥卜梦邻。数歇卖花声过耳,谁家斗草事关身。
寄题李筠叟主簿所居竹斋。宋代。廖行之。寄傲宁须门柳,哦诗不必庭松。伴我虚心直节,领渠明月清风。
解连环 暮秋看窗前杏花。清代。陈维崧。碧秋澄澈。把江南染遍,是他黄叶。忽一朵、半朵春红,也浅晕明妆,薄融酥颊。簸雨笼晴,笑依旧、茜裙微摺。只夜凉难禁,露重谁忺,蛩语凄咽。回思好春时节。正桃将露绶,兰渐成缬。楼上人醉花天,有画鼓银罂,宝马翠埒。事去慈恩,枉立尽、西风閒说。伴空濛、驿桥一帽,苇花战雪。
藏云山居 其二。宋代。李之仪。雨后山尤好,秋来方此时。心清觉老健,步懒欲归迟。林响惊鼷鼠,风閒叫画眉。善人吾岂敢,去此尚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