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4-45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
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
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4-45
2、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58-159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李觏。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送屠比部省侍司马公归四明。明代。王世贞。由来白云吏,多与沧洲期。及尔拂衣请,遂当娱彩时。无须大官膳,且采商山芝。寄语家司马,尧天日正迟。
夜宿尧城寒甚明日山中有薄雪马上赋二诗 其一。宋代。周紫芝。剪水飞花点翠峦,未教全放玉孱颜。分明六曲屏风样,和雪新描著色山。
孤寂吟。唐代。天然。时人见余守孤寂,为言一生无所益。余则闲吟孤寂章,始知光阴不虚掷。不弃光阴须努力,此言虽说人不识。识者同为一路行,岂可颠坠缘榛棘。榛棘茫茫何是边,只为终朝尽众喧。众喧不觉无涯际,哀哉真实不虚传。传之响之只不闻,犹如灯烛合盂盆。共知总有光明在,看时未免暗昏昏。昏昏不觉一生了,斯类尘沙比不少。直似潭中吞钩鱼,何异空中荡罗鸟。此患由来实是长,四维上下远茫茫。倏忽之间迷病死,尘劳难脱哭怆怆。怆怆哀怨终无益,只为将身居痛室。到此之时悔何及,云泥未可访孤寂。孤寂宇宙穷为良,长吟高卧一闲堂。不虑寒风吹落叶,岂愁霜草遍遭霜。但看松竹岁寒心,四时不变流清音。春夏暂为群木映,秋冬方见郁高林。故知世相有刚柔,何必将心清浊流。二时粗糖随缘过,一身遮莫布毛裘。随风逐浪住东西,岂愁地迮与天低。时人未解将为错,余则了然自不迷。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夫负黄金。黄金烹练转为真,明珠含光未示人。了即毛端滴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尘滴存乎未免
题北村六首。魏晋。张载。渭南泾北已三迁,水旱纵横数顷田。四十二年居陕右,老年生计似初年。
夜闻江上雨。明代。陈仁锡。五更细雨动青璈,破晓都来一枕涛。树影新添息浪柳,惊涛分溅使星袍。雪山白拥云帆出,金殿光悬海日高。直到留云数蕉树,因风甘露醉葡萄。
解闷。明代。唐之淳。细倾金媪双尊酒,浪拟唐人七字诗。人世百年今四十,大都难得是閒时。
唐多令。清代。蒋春霖。枫老树留声,芦花吹又残。系扁舟同倚朱阑。还似少年歌舞地,听落叶,忆长安。哀角起重关。霜深楚水寒。背西风归雁声酸。一片石头城上月,浑怕照,旧江山。
送道者二首。唐代。司空图。洞天真侣昔曾逢,西岳今居第几峰。峰顶他时教我认,相招须把碧芙蓉。殷勤不为学烧金,道侣惟应识此心。雪里千山访君易,微微鹿迹入深林。
过弇山尚书废园 其二。清代。韩崇。经训堂成书万卷,灵岩馆辟树千章。功名炙手才华盛,付与游人话夕阳。
沁园春八首 其四。清代。蒋士铨。上元夫人,碧落侍郎,仙缘去来。恰灯宵现行,银河吐艳,灯宵示寂,铅泪成灰。廿六年光,平生慰藉,老去柔肠日九回。头白矣、拥东方千骑,鸿案谁偕。三年官阁伤怀,怕月转、空楼雨滴阶。剩膝前儿女,呼耶作母,画中冠佩,减俸营斋。五千繁弦,百千絮语,雪鬓钟情更可哀。倘辛苦、有两株琼树,三锡鸾回。
和申瑶翁咏物十四首 其十 雁字。明代。邓云霄。书传关塞近如何,遥见宾鸿阵阵过。雪窖海边斜系帛,锦纹天外倩飞梭。迹分苍颉阶前鸟,巧换山阴院里鹅。几幅练裙堪点染,潇湘空阔静无波。
寄题魏和公吾庐。清代。陈恭尹。今之人材可屈指,魏季宁都隐君子。放舟溟海六月风,茧足幽州八千里。巨鱼吞舟人食人,白浪黄沙入睚眦。危途曾不废啸歌,壮心已觉齐生死。往时为我言翠微,诸峰秀出旁无依。丹崖劖削下绝地,石窦委曲中开扉。蚍行猿引步且伏,径尽高原见茆屋。分星牛斗即比邻,福地金精若奴仆。良朋或近或远方,伯兄仲兄齐雁行。干戈之际独无事,花下往往闻宫商。盈阶况复美子弟,讲德馀暇兼文章。有时雄辨相奔射,偏师角立还坚壁。有时急难相周旋,首尾皆至如率然。嗟哉古道久已丧,老矣馀生复谁望。闻君近者结吾庐,亦拟吾庐结其上。
惊涛。宋代。赵抃。路半狂飙起,江心巨浪横。苍茫舟子叫,匍匐稚儿惊。古岸移时入,新醪薄暮倾。此宜无足道,大抵似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