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和蕃。唐代。戎昱。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参考资料:
1、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石家庄市: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319-320页
2、范凤驰.新选唐诗精华.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223-224页
唐代从安史之乱后,朝政紊乱,国力消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经采用“和亲”的政策),但结果却是侵扰愈多,使边境各族人民饱受痛苦。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便创作了此诗讽刺朝廷。
参考资料:
1、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年:512-514页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末联以斩钉截铁的严峻态度责问: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翻开汉王朝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与通婚之事。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奭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他在这里回顾了历史上某些“和亲”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颔联单刀直入,诗人在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亲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将相的无能。诗人洞察和亲政策的虚弱,表现出了识见的高远和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鞭辟入里,揭露实质。目睹当时的社会事实,诗人痛心疾首,诗人对唐王朝采取这种屈辱的和亲、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在此直接大胆地给它敲响了警钟,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膝投降本质揭露无遗。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是讽刺了唐王朝所谓的国家重臣的庸懦无能,感叹当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来维护江山社稷。最后两句作者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宏大深广。
这首诗,诗人反对以屈辱为条件去暂时求得国家安宁的和亲政策,无疑是正确,有见地的,体现了崇高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思想。当然,至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得失,要具体分析,如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远嫁南匈奴,对促进民族和睦,边境安宁,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作者多次参加边庭幕府的征讨活动,对国家民族命运非常关切,坚决主张抗击外族侵扰。
这首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汉朝故事来讥斥唐代君王同样的做法,诗意显露,态度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讽谏作用。语言朴素凝练,通俗易懂,感情激昂痛切,真实动人。由于感情上愤懑激越,所以这首诗的缺点也就在于过度直露,缺少含蓄之美。
参考资料:
1、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年:512-514页
2、傅德岷,卢晋.品唐诗.傅德岷: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
3、《唐诗鉴赏大全集》编委会.唐诗鉴赏大全集 珍藏本 超值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戎昱。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月夜江渎池纳凉。宋代。陆游。微迳荒城曲,丛祠野水边。月能从我醉,风欲驾人僊。静看黏萤草,遥闻采茨船。热官那有此,留滞莫尤天。
望蓬莱。金朝。马钰。马风子,创置屋三间。动土兴工经一载,杀伤虫蚁命须还。死堕鬼门关。错中错,追悔亦应难。造下业缘须受苦,刀山剑树定跻攀。怎得列仙班。
阻风江口。清代。陈维崧。浊浪堆空,暨阳城下风涛怒。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独眺君山,且共春申语。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春旦直疏。唐代。王绩。春夜犹自长,高窗来月明。耿耿不能寐,振衣步前楹。怀抱暂无扰,自觉形神清。遐想太古事,俯察今世情。淳薄何不同,运数之所成。叹息万重隔,已闻晨鸡鸣。回看东南隅,□□□□□。谁知忘机者,寂泊存其精。
十一日浯畬登舟十绝 其二。元代。程钜夫。江清照见石粼粼,貌得游鱼态度真。说与长年轻荡桨,放他深处著潜鳞。
赠禅客智仁。宋代。释智愚。法战场中树胜旗,话头何似问头危。古人减灶添兵处,切忌交锋蹉过伊。
旅中思家。宋代。王炎。野田既雨水皆满,山路无风花自香。且复将身供世事,也能随处对春光。绝嫌俗物眼多白,未办生涯髯已苍。待看楂梨粗可教,老夫耕钓即韬藏。
督兵援闽游雁山戏集为诗。明代。戚继光。灌木苍苍潦水收,展旗迢递下闽州。石僧卓笔含珠晓,玉女乘鸾瀑布秋。仙子屏炉回候雁,天孙刀剪傍牵牛。神工特为东南缺,砥柱巍然立海陬。
雅山分韵得开字。明代。陈镒。雅山昔已到,暇日还重来。从游总閒逸,杖策聊徘徊。携尊玩松竹,褰衣坐莓苔。心舒野夷旷,目纵山崔巍。适此象外趣,涤我区中埃。晤言若有得,冲襟豁然开。
归旧山。唐代。张乔。昔年山下结茅茨,村落重来野径移。樵客相逢悲往事,林僧闲坐问归期。异藤遍树无空处,幽草缘溪少歇时。此景一抛吟欲老,可能文字圣朝知。
安邑里中秋怀寄高员外。唐代。武元衡。原宪素非贫,嵇康自寡欲。守道识通穷,达命齐荣辱。庭梧变葱蒨,篱菊扬芳馥。坠叶翻夕霜,高堂瞬华烛。况兹寒夜永,复叹流年促。感物思殷勤,怀贤心踯躅。雄词封禅草,丽句阳春曲。高德十年兄,异才千里足。咫尺邈雪霜,相望如琼玉。欲识岁寒心,松筠更秋绿。
见率斋王帘使。宋代。刘鉴。田园仅了都人役,事业全抛进士诗。白发见公曾感慨,深衣重有道行进。
留别吴石桥。明代。张天赋。石桥桥上春花开,石桥桥下春水来。花开与子同酌酒,水流东去难回首。相看依依心耿耿,人生踪迹如萍梗。仰天长笑浩浩歌,骊驹骊驹柰若何。凭君且折桥头柳,长短别情不须究。
高邮州署秋日偶题 其二。清代。魏源。传舍官如住寺僧,半年暂主此荒城。湖边无处看山色,但爱千家带雨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