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那得知其故

出自唐代杜甫的《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ì rén nà de zhī qí gù,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掉头:1.(人)转回头:~一看,果然是他。他掉过头去,装作没看见。2.(车、船等)转成相反的方向:~车。胡同太窄,车子掉不了头。也作调头。3.摇头。4.断头,表示杀头或犯了死罪。
不肯:不愿意,否定词。
烟雾:(名)泛指烟、雾、云、气等:~弥漫|~笼罩大地。
诗卷:诗集。
长留钓竿:(名)钓鱼或水中其他动物用的竿子,一端系线,线端有钩。
珊瑚树:1.即珊瑚。因其形似树,故称。2.植物名。
龙蛇:龙蛇lóngshé比喻非常的人物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杜预注:“言非常之地,各生非常之物。”
风景:(名)景色;一定地区内由自然环境、建筑物等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区|~优美。[反]景色|风光。
织女:1.从事纺织的女子。2.中国古代传说是天帝的女儿。汉代传说与牵牛郎为夫妇,婚后废织,被天帝分隔于银河两岸,遥遥相对,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方能相会。@3.织女星的别称。
指点:(动)①指示给人看;引导。[近]点拨|指引。②在旁边挑剔毛病;在背后说人不是。
虚无:(形)有而若无,实而若虚,道家用来指“道”(真理)的本体无所不在,但无形象可见。
归路:归路guīlù归途;往回走的道路

译文


孔巢父摇头不住长安,将去东海随烟雾飘流。
将诗卷永远留人世间,放竿垂钓采珊瑚求生。
隐居深山般遁世高蹈,时值春寒冷峭景凋零。
仙女们驾着云车而来,指点虚无的归隐之处。
自以为他有仙风道骨,谁知离长安归隐之因?
爱惜巢父想苦苦相留,应知富贵像草尖露水!
蔡侯是淡薄名利的人,趁凉夜庭中摆酒饯行。
失意停琴见孤月残席,何年从仙界寄我书信?
向南找禹穴若见李白,代我问候他现在怎样!

注释


孔巢父,《旧唐书》有传。他早年和李白等六人隐居山东徂徕山,号“竹溪六逸”。谢病,是托病弃官,不一定是真病。李白这时正在浙东,诗中又怀念到他,故题用“兼呈”。
这句写巢父无心功名富贵。掉头,犹摇头。“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对看。朋友们要他待在长安,他总是摇头。
这句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表明巢父不仅不恋宫贵,连自己的诗集也留在人间不要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巢父的诗可以长留不朽。巢父诗今不传,这句赠诗倒成了杜甫的自评。
珊瑚树生热带深海中,原由珊瑚虫集结而成,前人不知,见其形如小树,因误以为植物。上言巢父入海,故这里用珊瑚树。
此二句写东游的境界。上句,字面上用《左传》“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但含有比意。巢父的遁世高蹈,有似于龙蛇的远处深山大泽。下句兼点明送别是在春天。
蓬莱,传说中的三仙山之一,在东海中。织女,星名,神话中说是天帝的孙女。这里泛指仙子。虚无,即《庄子》所谓“无何有之乡”。归路,犹归宿。
知其故,指弃宫访道之故。
这是一个转折语。代巢父点醒世人,也可看作转述巢父本人的话。草头露,是说容易消灭。
静者,恬静的人,谓不热衷富贵。别人要留,他却欢送,其意更深,所以说“意有馀”。除,台阶。
唐时宴会多用妓乐,送巢父却不合适,所以只用琴。罢琴,弹完了琴。酒阑琴罢,就要分别,故不免“惆怅”。下面三句都是临别时的嘱咐。
空中书,泛指仙人寄来的信。把对方看作神仙,故称为空中书,杜甫是不信神仙的。“几岁”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说不知你何岁何年才成得个神仙。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创作背景

  朱鹤龄认为,此诗为杜甫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在京师长安所作。当时蔡侯饯别孔巢父,杜甫在筵席上赋此诗。萧涤非考证出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是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载)春,地点在长安,它是杜甫集中最早的一首七言古诗。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