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几最后明。唐代。宋之问。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分刺江海郡,朅来征素情。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诚。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感真六象见,垂兆二鸟鸣。古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林巘永栖业,岂伊佐一生。浮悟虽已久,事试去来成。观念幸相续,庶几最后明。
中文译文:
薄游京都日,
轻轻游览京都的日子,
遥羡稽山名。
远远望着稽山的名气。
分刺江海郡,
游历分刺江海的郡县,
朅来征素情。
此刻感受着朴实的情感。
松露洗心眷,
松林间散发出迷人清香,
象筵敷念诚。
佛堂中洒满了虔诚的念诚。
薄云界青嶂,
薄云轻舞在青山峻岭之间,
皎日鶱朱甍。
阳光照耀在红色的殿宇上。
苔涧深不测,
青苔覆盖的山涧深不可测,
竹房闲且清。
竹楼静谧幽闲。
感真六象见,
感受真实的六根之象,
垂兆二鸟鸣。
垂下来的兆候,有两只鸟儿鸣叫。
古今信灵迹,
相信古代和现代的神灵迹象,
中州莫与京。
中原任何地方都无法与京都比拟。
林嶙永栖业,
在这片山林中永远安身立命,
岂伊佐一生。
岂知这是何人生活之所。
浮悟虽已久,
虽然浮躁的觉悟已有很久,
事试去来成。
经历事情的试炼才能化成成就。
观念幸相续,
修炼心境的幸运陆续降临,
庶几最后明。
期望最后能够有所领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游览京都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对自然景观和古迹的赞美,同时抒发了对心灵修行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通过游览稽山以及江海的郡县,领略了自然山水的壮丽和古迹的庄严。诗中描绘的松林、佛堂和竹楼,展现了清幽宜人的景色,传达了一种宁静和安详的心境。
诗人通过感受六根之象和垂鸟鸣的兆候,表达对神灵存在的虔诚和信仰。他认为京都是一个灵性与历史传承相结合的地方,与其他地方不可比拟。
最后几句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成长的思考。诗人认为通过经历事情的考验,修炼心境,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觉悟和智慧。
整首诗以描绘自然山水、古迹和心灵境界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对宁静、唯美的追求。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宋之问。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