拶著崖崩石裂。宋代。释智愚。夫蛊者最灵通,不期而会,不约而同。拶著崖崩石裂,抛出金圈栗蓬。惊倒露柱,哧煞灯笼。不知何处夫毒种,元来门里有虫。
《偈颂二十一首》是宋代释智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蛊术师最为灵通,不需约定即自会相遇。
借助崖崩石裂之力,投掷出金圈栗蓬。
惊倒露柱,吓坏了灯笼。
不知道何处有毒虫,原来就在门中。
诗意:
该诗以蛊术为主题,表达了蛊术师操控毒虫的神奇能力。蛊术师能够自如地运用蛊术,不需要事先约定,就能使毒虫相遇并产生奇妙的效果。诗中描绘了蛊术师操纵毒虫的场景,通过抛掷金圈和栗蓬,以及崖崩石裂的景象,展示了蛊术的威力和神秘性。然而,蛊术的危险性也在诗中得以显现,露柱惊倒,灯笼吓坏,暗示了这种力量的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赏析:
《偈颂二十一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蛊术的奇异之处。诗中使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如崖崩石裂、金圈栗蓬等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蛊术师所展示的力量和技艺。诗句中出现的露柱和灯笼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强调了蛊术所带来的惊险和危险。
整首诗运用了对偶和平行结构,使得诗意更加鲜明。通过对比蛊术师的灵通和能力与普通人的无知和惊恐,诗人展现了一种神秘而有些离奇的世界观。诗词以简短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蛊术的认识和感受,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主题和生动的描写方式,将读者带入神秘而危险的蛊术世界,引发人们对力量与危险的思考。它展现了诗人对蛊术的独特观察,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于人类力量与自然力量相互影响的思考。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