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难万难。宋代。释智愚。朝朝相似,日日一般。见面受用,千难万难。因思临济掌黄檗,何以华亭把钓竿。
诗词:《偈颂十七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智愚
译文:
朝朝相似,日日一般。
见面受用,千难万难。
因思临济掌黄檗,何以华亭把钓竿。
诗意:
《偈颂十七首》是由宋代的佛教僧人释智愚所创作的诗词。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表达,揭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描述了朝朝相似、日日一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日常琐事的深思,并指出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珍贵的瞬间。诗中的“见面受用,千难万难”表达了对于真正体验生活的困难与挑战,意味着我们要克服内心的种种障碍才能真正领略生活的美好。
这首诗还涉及到了两位佛教祖师的名字。"临济"指的是中国禅宗的祖师临济宗杲,而"黄檗"则是指中国禅宗的祖师黄檗希运。通过提及这两位禅宗祖师,诗人表达了对佛法的思考和追求,暗示着通过禅修与悟道,人们可以超越尘世的纷扰,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最后一句诗中的“华亭把钓竿”则是指华亭是一个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地名,而“把钓竿”则是比喻放下尘世的烦恼,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赏析:
《偈颂十七首》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邃的禅宗思想,通过描述朝夕相似的生活和对日常琐事的思考,诗人引导我们反思生活的真谛和意义。这首诗通过禅宗的视角,告诫人们要超越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诗中的佛教名词和隐喻增添了禅意,使得诗词更具深度和内涵。诗人以简练而精准的语言,唤醒读者对生活的觉知,引导人们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首诗词启迪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提醒我们在平凡的日常中,也能发现美好和重要的事物。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