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口送晴何处避

出自宋代释印肃的《十二时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āng kǒu sòng qíng hé chǔ bì,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日昳未,担板玄沙爱鳖鼻。
丧身失命几多人,张口送晴何处避
不通宗,浑寐语,业识茫茫无本据。
盲参不体弄蛇人,常被弄蛇穿却鼻。
()
丧身:丧命。
张口:张口zhāngkǒu∶不自然地张开了嘴受惊吓的张着口的一张冰凉的脸∶开口说话气得他半天没张口∶哈欠打张口
不通:阻塞;不通达。不相往来。不明白;不了解。不共同使用。谓文理悖谬不顺。谓学识浅陋。
业识茫茫:(形)无边无际,让人看不清:人海~。
本据盲参不体蛇人

《十二时歌》是宋代释印肃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时光未及黄昏,担负着拨弄玄沙的人爱上了鳖的鼻子。为了张嘴说出晴朗的言辞,有多少人丧失了性命?晴朗的言辞何处可避?没有通达宗教的心灵,只有沉浸于深深的睡意中,无从寻找真正的依据。盲目参与却无法理解蛇的本质,常常被蛇咬伤穿透鼻子。

这首诗词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对某种状况或现象的批评与讽刺。诗中的担板玄沙和鳖鼻等形象,以及丧身失命的人和张口送晴的情景,都是隐喻和象征的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表达手法,诗人传递了一种对人们盲从从众、不求真理的态度的批判。他指出那些只追求表面光鲜、不关心本质的人,往往会陷入迷茫和被欺骗的境地。

诗人还通过词句中的对比,表达了对于宗教和信仰的思考。他提到了不通宗教、业识茫茫无本据的现状,暗示了人们在信仰和精神追求上的迷茫和空虚。诗中的弄蛇人和被蛇穿鼻的形象,则是对那些虚伪而盲目的信仰者的讽刺。

整首诗词充满了隐喻和象征,语言晦涩难懂,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它对人们的行为和信仰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和警醒,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追求真理和本质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