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百亿扶难起。宋代。释印肃。莫向如来行处行,一身堕落万寻坑。人神百亿扶难起,耳不闻声目似盲。
《颂十玄谈·尘异》是宋代释印肃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不要向如来行走的地方行走,
一个人堕落在万千深渊之中。
亿万神明无力帮助困苦的人,
耳朵听不到声音,眼睛仿佛失明。
诗意和赏析:
《颂十玄谈·尘异》这首诗词以宏大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悲凉的情感。诗中的"如来"指的是佛陀,而"行走的地方"则代表佛陀所行之道。诗人表达了一个寓意深远的观点,即人们不应该追随佛陀的教诲,因为人类自身的境遇和困境无法得到如来的真正救赎。
诗词揭示了人类的境地与苦难的现实。"堕落在万千深渊之中"形象地描绘了人类无尽的苦难和痛苦。而"亿万神明无力帮助困苦的人"则表达了作者对神明的失望和对现实的绝望。诗人认为,无论是人还是神,都无法摆脱苦难的困扰,使人们陷入了一种迷茫和无望的状态。
最后两句"耳朵听不到声音,眼睛仿佛失明"以一种强烈的象征手法,揭示了人类对于苦难的无知和对现实的无视。人们的耳朵听不见真相,眼睛仿佛失去了洞察力,这种无知和盲目使人们更加深陷痛苦之中。
整首诗词以较为悲观和绝望的语调呈现,通过对人类苦难和现实的揭示,诗人传达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这首诗词的意境深远,引人深思,反映了宋代佛教思想的一面,并通过对人生困境的思考,探讨了人类的命运和无奈。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