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随机无尽颂·叹仰流通。宋代。释印肃。绿绮霜前奏,妙音无不透。凡夫入耳通,禅家为有漏。
《金刚随机无尽颂·叹仰流通》是宋代释印肃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金刚随机无尽颂·叹仰流通》
绿绮霜前奏,
妙音无不透。
凡夫入耳通,
禅家为有漏。
诗意:
这首诗词以佛教的金刚经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诗中通过绮丽的意象和妙音,描绘了佛法的神奇和深远的影响。凡夫听闻佛法,能够通达其中的智慧和道理,而修行禅法的僧人也无法逃脱尘世的纷扰和烦恼。
赏析:
这首诗词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佛法的仰慕和敬畏之情。诗中的“绿绮霜前奏”形象地描绘了佛法的美妙音乐,意味着佛法的启迪能够穿透冰冷的苦难,在人们心中奏响如绮丽的音乐。妙音传达了佛法的智慧和真理,使得凡夫俗子也能够领悟其中的意义。
诗中提到“凡夫入耳通”,意味着即使普通的人们听闻佛法,也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这反映了佛法的普及和智慧的普遍性。然而,“禅家为有漏”则表达了修行禅法的僧人仍然无法摆脱尘世的烦恼和纷扰,暗示了禅修之路的艰难和修行者仍需面对的种种困扰。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的赞美和对人类境遇的思考。它揭示了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和智慧的普适性,同时也透露了修行者在苦难中的探索和追求。这首诗词以简洁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佛法的魅力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发性。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风篁岭。宋代。董嗣杲。横陈翠葆列烟屏,联步苍林想典刑。二老相分龙井岭,一时如过虎溪亭。风搜贴石业篁碧,雨剥题名晕藓青。更有涧流朝暮落,此僧不厌客来听。
南华阳洞。宋代。周文璞。稽首游名山,驾言入华阳。南洞极秘怪,松草泉水香。曲几妙隶画,残碣刊灵章。俛首试一闚,冷风袭绡裳。守庵敬爱客,暖我紫术汤。遗我鹅眼钱,云是洞所藏。往有寻幽徒,入见黄金墙。侈心或已起,几受奇鬼戕。身傥获会遇,敢恨飞蓬霜。更丐一片土,小筑安闲房。朝披神芝图,暮试{讯讠换食}饭方。
饮归次南仲韵。宋代。杨公远。霜后枫林浑似缬,篱边菊老香初歇。昏昏醉梦了时光,一任头颅堆白雪。
抵洛阳呈家兄。清代。张頫。十八年前地,重来路尚迷。时经春社后,人在汉陵西。道路悲萍梗,风尘误马蹄。乡思正萧索,何处又鹃啼。
冶城。明代。区怀年。晓出西州道,遥见荒城陴。荒城久芜没,楼觐空逶迤。试问城者谁,云是阖闾儿。范铁俾神工,霜花动寒威。一朝按剑怒,齐越供鞭笞。燖盟走诸侯,謦欬风云驰。诸暨负薪人,艳艳当华姿。酣歌上苏台,嫔御失光仪。长夜何未央,般乐及水嬉。霸业日以坠,决裂不复支。属镂谢孤忠,茂苑游鹿麋。风流如可回,千秋挹鸱夷。
偈颂一百零二首。宋代。释绍昙。山雨酿春寒,晓湿梅花重。结实较迟迟,且听香浮动。化工有意待重来。永为鼎鼐调羹用。
捣练子 赠终南三道友。金朝。马钰。张谦天,慕子迁。李公实等恋家缘。怎生得,通妙玄。离俗海,水云边。会仙庄上种金莲。行功成,性月圆。
同成父逸远自桃花游龟峰复回桃花赋诗二首。宋代。赵蕃。杖策入龟峰,行穿数里松。殿依山立壁,门迳石成踪。药有仙灵异,僧才粥饭供。青冥谁为斲,衰疾奈何攻。
浣溪沙(饯万大卿。前一夜有月,此日不得用乐作)。宋代。程大昌。物本无情人有情。百般禽咮百般声。有人闻鹊不闻莺。我盏通神君信否,酒才著盏月随生。大家吸月当箫笙。
喜迁莺 咏滇茶。清代。陈维崧。胭脂绣缬。正千里江南,晓莺时节。绛质酣春,红香宠午,惟许茜裙亲折。小印枕痕零乱,浅晕酒潮明灭。春园里,较琪花玉茗,娇姿更别。情切。想故国。万里日南,渺渺音尘绝。灰冷昆明,尘生洱海,此恨拟和谁说。空对异乡烟景,蓦记旧家根节。春去也,想蛮花犵鸟,泪都成血。
切肉作羹,母呼进菜。侍侧劝餐,母匕不再。獭能报本乌返哺,夕膳晨羞阙供具。
母曰汝贫,毋以我故。加豆盈觞,匪行我素。俄焉空庭感风树,为丰为啬总不御。
归山后家园萧飒甘旨缺供,太夫人见怜每食减啬,乙卯十月为二子璈璥析箸,怆然几筵永志馀痛。清代。谢道承。切肉作羹,母呼进菜。侍侧劝餐,母匕不再。獭能报本乌返哺,夕膳晨羞阙供具。母曰汝贫,毋以我故。加豆盈觞,匪行我素。俄焉空庭感风树,为丰为啬总不御。吁嗟乎!儿无母哺哺于儿,抚兹怀棬双泪垂。
芍药花。宋代。董嗣杲。花中近侍盛江都,艳朵低攒意态殊。白传词工谁续得,刘郎谱在可修无。翻阶媚雨娇红软,压砌迎风醉粉腴。二十四桥春事老,而今难觅玉盘盂。
次韵斯远和答昌甫读谪仙诗 其三。宋代。韩淲。矫首灵山南,远目水溪东。溪山春正浓,胜事还当穷。佳人天一方,欲见无由逢。倚楼与下榻,二士腾高风。安得两凫舄,或杖一枝筇。游戏相徵逐,老我百岁中。
拟送僧归日本 其一。明代。徐熥。远指扶桑外,龙宫是绀园。慈航寻海舶,晨磬待朝暾。已悟西方教,渐通中国言。悬知无佛处,师去定称尊。
寄少仪弟。宋代。秦观。一隔音尘月屡迁,忽收来问涕潸然。栖迟册府吾如昨,流落江村汝可怜。梦里漫成池草句,愁来空诵棣华篇。卑飞暂尔无多恨,会有高风送上天。
西塞山下回舟作。唐代。陶岘。匡庐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
九月晦日作四首 其三。宋代。陆游。锦城谁与寄音尘,望断秋江六六鳞。正使倾家供曲蘖,定知不解醉愁人。
男扬洗儿。金朝。李俊民。自惭无德为儿父,今朝把酒为儿寿。为儿今赋洗儿诗,愿儿他日于儿厚。我犹不恤况我后,委蜕自天汝非有。速宜修德大吾门,无复心童年十九。
感遇(四首)。元代。郑梦周。淳风去已远,世道日幽昧。征伐降殷周,祥麟竟遇害。凤凰化鸡鹜,兰蕙为萧艾。嗟哉孔与孟,天意屡颠沛。时运既如此,生民复何赖。¤
岁暮怀人 其六。清代。黄景仁。绝忆君家草堂月,往来帆影动帘纹。知君五载杭州住,一梦西湖一见君。
燕集平远台用韵酬和大谏议萧公。明代。庞尚鹏。崚嶒台殿倚高山,远郭长从磴道攀。紫气氤氲红日里,绿阴浮动彩云间。天回海上横金剑,风转螭头拂佩环。万里壮游频作客,石亭留月醉朱颜。
寻桃源。唐代。张乔。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
丁巳岁八月祭武侯祠堂因题临淮公旧碑。唐代。杨嗣复。斋庄修祀事,旌旆出郊闉。薙草轩墀狭,涂墙赭垩新。谋猷期作圣,风俗奉为神。酹酒成坳泽,持兵列偶人。非才膺宠任,异代揖芳尘。况是平津客,碑前泪满巾。
偈颂六十五首。宋代。释普济。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截铁斩钉。水不借路,树倒藤枯。西天胡子没髭须,蹋杀杨歧三脚驴。
御史大夫豫章徐公过访 其二。明代。胡应麟。天都翘首碧云重,粲烂轩车此日逢。廷尉高门容驷马,司空神剑合双龙。丹扉夜辟乾坤静,绛阙晨披雨露浓。最忆登坛清兴远,千篇晴色照芙蓉。
再寄北堡三子。明代。释函可。相看白昼拥寒衾,饿极方知天意深。但使常垂地主眼,安能更入野僧心。老猿或可招新社,黑月应当罢苦吟。此处尚留诸子在,何时煮雪一同斟。
早离温江夜泊白沙步。宋代。赵抃。晓与诸孙别,依然颇动怀。去乘兰棹稳,行得綵衣偕。渔父遥连市,村扉半掩柴。夜来溪上宿,梦已在高斋。
张仙斜。明代。陆深。骖鸾归去是何年,覆釜山头有墓田。名姓却随丹灶在,县人相对说张颠。
采桑子·笙歌放散人归去。五代。冯延巳。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