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云峰下四藤根。宋代。释印肃。圆顿教,没人情,集云峰下四藤根。天下大禅谁识得,荒茅野地少人耕。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圆顿教的境界,表达了人情的匮乏和荒芜之地的寥寥无几。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为:
颂证道歌·证道歌
圆顿教,没有人情,
聚集在云峰下的四藤根。
天下众多禅者谁能领悟,
在这荒茅野地上,几人开垦。
这首诗词的诗意表达了圆顿教的境界和特点。圆顿教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强调直接证悟佛性的方法,而不依赖于经典和教义。诗中的"圆顿教"指的是这种宗派,它被描述为没有人情,意味着其中没有过多的人情世故和琐碎之事。"聚集在云峰下的四藤根"则是形象化地描绘了圆顿教徒聚集在山脚下的景象。
接着,诗人反问"天下众多禅者谁能领悟",表达了圆顿教的高深和难以被众多禅者所理解。圆顿教强调直接证悟佛性,对修行者的要求更高,因此能够真正领悟其中奥义的人寥寥无几。
最后两句"在这荒茅野地上,几人开垦"则描绘了圆顿教的修行环境。这里的"荒茅野地"象征着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寥寥无几的人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下修行。这种环境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圆顿教的特殊性和对修行者的严苛要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圆顿教的描绘,表达了其中的清净、高深以及修行者的稀少。同时,通过对荒芜之地和少有人耕种的描写,进一步突显了圆顿教的独特性和对修行者的严格要求。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