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朗读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辞:推辞。
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用:任用。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既:已经。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厌:通“餍”,满足。
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参考资料:

1、卢银中主编.高中文言文全解全析(必修1-5).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0月:4-8

烛之武退秦师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参考资料:

1、思履主编;(清)吴楚材,(清)吴调侯选编,彩绘全注全译全解古文观止 超值全彩珍藏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0,第24页

赏析

概述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使秦转变对郑的态度,化敌为友,对晋以友为敌,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段解
  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文章特点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严密,前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二、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⒈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⑴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⑵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⒉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⑴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⑵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此为一波。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然,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此时,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毅然应命。这寥寥几笔,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了秦伯,秦伯答应退兵。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了,故事出现了第三折。最后,晋文公分析了形势,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也撤了兵。至此,郑终于转危为安。

  ⒊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⑴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⑵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写作特点

  ⑴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⑵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⑶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参考资料:

1、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编著,高中文言文全解词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5.03,第65-66页

2、卢银中主编.高中文言文全解全析(必修1-5).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0月:第4-8页

简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左传》

  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间,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可以说,缺少了这些用现代文言汉语称为外 交家的角色,春秋舞台所上演的戏剧,必定没有这么惊心动魄,精 彩纷呈,波澜迭宕。有了他们,台前。台后两条战线上真是热闹 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演出了古代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幕。

  我们发现,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言辞辩才,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在利害关系上寻找弱点和突破口,从而大获成功。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 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便是一桩典型的范例。

  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 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谐此道。以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 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它手段更见效。即使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闯的交往,也首先是从利益原则出发的。这个原则,恐怕比仁义原则更实际,更能长久,尽管仁义原则更值得赞 赏,可是这世上有几个讲仁义的人呢?

  讲利益原则,首先要以平等为基础。没有平等,也就在根本上取消了利益。利益必须通过交往实现,一个人不同他人发生联系,就无所谓利益;交往也意味着交换,付出多少,便得到多少, 不付出就无所获。只想获得而不愿付出,就破坏了交换,也没有了平等,也就很难再获取利益。
  
  交换,实质上也是让对方有利可图。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如果秦穆公觉得无利可图,会甘愿罢休吗?所谓挑拨离间,多半也要利用人们觉得有利可图的心理。离开这一点,挑拨挑间是难以成功的。搞阴谋诡计的人也常常利用这一点。“将欲取之,必先予 之”,这也是说用给予好处引人上钩,然后再将其吃掉。

  中国传统的谋咯,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之外,还有所谓借刀杀人、过河拆桥、上屋拔梯、赏一安百、欲擒故纵、美人诱惑、坐收渔利、奇货可居、害一利百等等, 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不夸张他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丘明朗读
()

猜你喜欢

日月垂光照海滨,东南声教属儒臣。九天雨露金瓯重,万里山河玉烛新。

田野年丰多贡赋,江湖秋静息风尘。此行宣室须前席,剩有嘉谟为上陈。

()

诬罔铜镮负史才,马牛易姓至今猜。若从太岁推图谶,丁丑分明五马来。

()
天涯一角见重阳,萧洒西风客断肠。
麻紵未更今日白,菊花还似去年黄。
陶潜把酒得开解,宋玉临墙乍感伤。
借问龙山歌会者,座中谁认绿衣郎。
()

草草酬君横看图,春林霜叶墨荣枯。墨甜乡里留心否,还有微馨入梦无。

()

奉帚陵园洗白絺,若为露下倍伤神。
秦宫耐可花前死,忍向秋风哭圣人。
香烟遥接白云平,原上金灯夜夜明。

()
香饭炊鱼白,新醅擘蟹黄。
秋风元不恶,乡思自难忘。
田水闲无用,山云薄有光。
篆畦消息好,一路木樨香。
()

天寒犹著絮,雨湿欲蒸书。吴地人情薄,西人客计疏。

无书堪著眼,有法可安心。

()
云外青禽传信到。
恰是银屏,昨夜灯花照。
十幅蛮笺书字小,语多转恨情难了。
红袖高搂临大道。
()

使者临关日拥旄,天威只尺壮神皋。指挥乍结车骑阵,战守还凭虎豹韬。

万阁凌霄金作垒,五兵飞雪玉为刀。年来愧博君王宠,幸有边尘识二毛。

()
已乞残骸老故丘,误恩重作道山游。
龙津雨过桥如拭,凤阙烟消瓦欲流。
直舍小眠钟报午,归途微冷叶飞秋。
心知伏枥无千里,纵有王良也合休。
()
澄神独坐。
进锐纷纭尝自挫。
外户长扃。
内库劳封守宝瓶。
()
罢读出江岸,江波滚滚来。
呼舟閒打桨,载月二更回。
()

霜裛风翻袅袅枝,可怜闲淡与霜宜。江妃无语空含睇,妒杀天寒独倚时。

()

东风披拂任飘零,新结离离拥翠屏。飞入草堂浑片片,照回檐日故盈盈。

轻如天上霞初散,细似人间锦乍成。南北兵戈犹未息,武陵溪畔独寻盟。

()

读书曾不学腐儒,腐唇烂舌肠焦枯。又不学一诗一赋轻薄子,屑屑场屋名声沽。

西州治邑克肖古令尹,险欲临水投神巫。政成召来御史府,弹駮庸相请赐雷霆诛。

()

乘兴扶藜过石桥,地平不觉万山高。庭前一树梅花白,疑是春阴雪未消。

()

酒帘花市旷径过,幽事宁如老去何。山近尉城春草绿,井连萧寺夕阳多。

国香空谷邀琴写,家食衡门带索歌。疏雨自沾苔径曲,几人鸠杖破烟萝。

()
玉肖长生君,锡命青华房。
上念神母言,下慰天八方。
八方俱红尘,尘埃何迷茫。
谁复念玉府,飞神登苍苍。
()
顿觉溪流滑,番湖草欲春。
船轻携砚易,家近寄书频。
山雨同离别,寒窗自宠珍。
但於灯火夜,报子倚门亲。
()

家世事簪绅,方袍早出尘。诗书捐旧习,戒律悟前身。

杯度吴川雪,经翻越峤春。逆知专讲席,著意警迷津。

()
寒堂耿不寐,辘辘闻车声。
不知谁家儿,先我霜上行。
叹息夜未央,遽呼置前楹。
推枕欲强起,问知星正明。
()

两颔凝清霜,玉炉焚天香。为我延岁华,得入不死乡。

()

迢遥关塞雁飞迟,闻道青萍又见疑。相马未能逢伯乐,弹琴何处遇钟期。

白头织屦怜衰病,紫禁含香恐后时。仰首青云数行泪,从来天道佑孤儿。

()

重华不见独登台,台倚孤城日月开。似听箫韶千载上,虚疑凤鸟九霄来。

乱山北起迷烟树,双涧南流浸绿苔。回首苍梧天咫尺,南巡曾带跸尘回。

()

姚子雪曲,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

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晨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

()

闭门不肯偶时人,荒竹闲园莫厌贫。腊后春风能几日?家中芳草自相亲。

()
逾年谬掌凤凰诏,择日拜章芸若庭。
拥节笑归江汉国,飞帆醉拂斗牛星。
留连物景诗千首,准拟交亲酒百瓶。
共采芳兰晨事毕,不妨儿侄夜横经。
()

阖辟乾坤向此间,振衣千仞未应还。歌回白雪堪成谱,药到黄芽可铸颜。

浪去繁华徒自扰,秘来符箓不书闲。帝阍莫更重排叩,虎豹憎人上九关。

()

道人心迹已双清,更挹寒泉涤俗情。徙倚虚亭无一事,笑予尘土满冠缨。

()
连年宽水旱,天若相悬车。
麤有芋魁豆,并忘熊掌鱼。
先生饭不足,贤者食无余。
老我知何幸,晨盘厌美蔬。
()

霞帔云巾占石床,磬声初引步虚长。
拟朝碧落非无路,学煮黄金信有方。
云暗石潭龙骨蜕,草肥山崦麝脐香。

()
万马占空山,声驰宇宙间。
窥高增健大,照勇怯孱颜。
洗石无千古,招僧过一关。
不知平去易,何似倒流艰。
()

南邱盘搆锡山东,心醉飞云望眼中。寸晷尚思酬寸草,丹青谁解写丹衷。

莱衣子舞西颓景,密表孙飏孝感风。龙诰珍藏閒炙背,任教海屋架空濛。

()

()

蓬莱彼此一閒身,把酒临风送晚春。城邑万家供气象,湖山千里助精神。

深林鸟语留连客,野径花香著莫人。今日天涯共怊怅,归心夜夜转车轮。

()
峡口大江急,剑门天下奇。
不因逢使节,安得入公诗。
万里轻来去,一心无险夷。
可怜门下士,犹惜别离私。
()
水晶宫绕千家,卞山倒影双溪里。
白苹洲渚,诗成春晚,当年此地。
行遍瑶台,弄英携手,月婵娟际。
算多情小杜,风流未睹,空肠断、枝间子。
()
旧家元夜,追随风月,连宵欢宴。
被那懑、引得滴流地,一似蛾儿转。
而今百事心情懒。
灯下几曾忄欠看。
()
一雨洗郊原,千山锁寒色。
底事不须论,元胡口门窄。
()

羡尔甘贫居陋巷,遥知清德继前修。
平时所乐从中得,外物虽微不过求。
自枕曲肱安澹泊,闲挑拄杖亦风流。

()

香魂夜静赵龙苒,天风吹袂凌波袜。
鲛人愁织雪绡衣,飞琼笑间青草发。
肌澈冰霜玉树寒,步摇环佩玻璃滑。

()

秋日楼台在空际。画角声沈,历历寒更起。深院黄昏人独自。想伊遥共伤前事。懊恼当初无算计。些子欢娱,多少凄凉味。相去江山千万里。一回东望心如醉。

()

杳杳袅袅(凄凄,依依)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
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

()

暮春风景初三日,李白桃红烂漫开。

秾艳尽怜胜彩绘,馨香还解满尊罍。欲知别后思今夕,更向花前把一杯。

()
食蕨食臂莫食拳,食笋食梢莫食根。
何曾万钱方下箸,先生把菜亦饱去。
岭南风物似江南,笋如束薪蕨作篮。
先生食籍知几卷,千岩万岳皆厨传。
()

因有感於孤山,为赋此调

一白受春知。独爱老来,疏瘦偏宜。古月黄昏,许松竹相依。晕藓枯搓半折,影浮波、渴龙倒窥。岁华凋谢,水边篱落,雪后忽横枝。

()

一眺丛台上,孤城秋暮时。

绮罗言已寂,芳草暗含滋。

()

金山东畔阴山西,千岩万壑横深溪。溪边乱石当道卧,古今不许通轮蹄。

前年军兴二太子,修道架桥彻溪水。今年吾道欲西行,车马喧阗复经此。

()

有美人兮,蹇何为兮中洲。
鸣玉佩兮,冠云章而远游。
浮沅湘而西蹠兮,因返睇兮层丘。

()

重译新离越裳国,一枝都掩桂林香。
养成崖谷黄蜂蜜,羞死江湖白藕房。

()
镜屏开晓。
寒入宫罗峭。
脉脉不知春又老。
帘外舞红多少。
()

凄清月色无今古,寂寞人间有死生。雾阁云窗忽今夕,祇将涕泪送西倾。

()

少海风云会,先朝眷遇隆。直辞裨衮阙,妙翰照琳宫。

未展陶钧手,徒高羽翼功。恤终皆盛典,伤衋出宸衷。

()

何事秋光老更清,故应有菊占秋荣。
后来汉陛知薪积,晚出商山叹翼成。
三径惟将松比操,东篱那为酒含英。

()
家令身危侯国计,洛阳谗摈涕流书。
都门祖帐何功德,千古徽名说二疏。
()

曳舟来山中,出郭税吾驾。独■忻众胜,晨发乃及夜。

岂无城中山,爱此足幽野。横陈玉几峰,隐护碧殿瓦。

()

潦倒江湖上,光阴梦里过。
黄金消酒债,白发苦诗魔。
风细松琴慢,天晴柳絮多。

()

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
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
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行人皆踯躅,栖鸟起回翔。

()

牢落双泉一病翁,十年忧患扫还空。荷稀竹密宜秋雨,户窄檐低耐飓风。

尽日抄书北窗下,有时闲步小桥东。谁知万水千山外,亦与乡居兴味同。

()
小雨翻花落画檐。
兰堂香注酒重添。
花枝能语出朱帘。
缓步金莲移小小,持杯玉_露纤纤。
()

旋烧香鸭剔银缸,风卷银蟾上矮窗。
诗癖苦无厅药疗,睡魔赖有建茶降。
回环蛙部疑成两,接续蝉笙不计双。

()

陶铸功名谢切磋,频挑试问夜如何。从前扶策心长在,到底推移力更多。

次第烧残三寸草,分明垂下一枝荷。短檠他日宁同弃,好效昌黎重作歌。

()

骈体文章沆瀣同,修辞未让昔贤工。羚羊香象言诠外,恨少惊飞蛱蝶风。

()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

龙蛰藏身来者伸,不妨抱道且安贫。昼眠经笥誇群弟,夜拥绨袍忆故人。

富贵未来招鬼笑,文章太好恐天嗔。安排礼乐三千字,寓目他年许得臣。

()

黑山潢水解弓刀,茅屋朝来听伯劳。万里马辞边雪苦,一声雁拂朔云高。

关山落日家何在,诗酒春风气尚豪。试上荒城望乡国,重来清镜镊霜毛。

()
红香十里铜驼梦,如今旧游重省。
节序飘零,欢娱老大,慵立灯光蟾影。
伤心对景。
怕回首东风,雨晴难准。
()

郁林渺何许,远在海西头。念子有行色,离情逐宦游。

晓云随綵旆,夜月引仙舟。好为宣王化,从容展壮猷。

()

一枕青山里,双桡碧海边。乘潮收蟹稻,带雨种■田。

作赋犹能卖,酟邻不乏钱。试寻遂初语,高揖谢前贤。

()

妇德自生成,讵假蒙渠旌。蒙渠今无土,慈善独有城。

孤城落日荒烟屯,坏堞颓垣不复存。空山杜宇啼残血,西风寡鹤唳秋原。

()

鼎肉闻台使,生鱼属校人。味珍宜染指,意到即沾唇。

黄霸知乌攫,张汤掘鼠询。自怜如几上,念此益酸辛。

()
麻叶层层苘叶光。
谁家煮蚕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

浮图关下一尊酒,湖海相望十二年。别后新诗常在口,故人消息若为传。

行边绝代輶轩语,弹铗归装上峡船。黄鹤白鸥谁得狎,依前醉眼向青天。

()

飞宇冠苍岑,盘盘上百寻。
风含太虚爽。云作下方阴。
坞桂寒仍燠,岩猿暝始吟。

()

长港北趋转南注,横江水漫樊山路。柯家营外柳毵毵,赤日当空行且住。

柳阴人家港岸东,停桡炊饭菰芦中。莫愁百丈挽不进,樯竿已动西南风。

()
却因理发得披文,看尽庐山笔底春。
寄语可师休祝发,癞边犹有去年痕。
()

树密浑成坞,花深更有蹊。来游春尚浅,重到客应迷。

已近无人境,深怜快马蹄。风光不负约,樽酒会长携。

()

晋末英雄起,神器沦荒服。胡月蚀中原,白日升旸谷。

金陵实形胜,关山固重复。巨壑隍北壖,长江堑西隩.

()

文字饥难煮,为农策最良。兴来鉏晓月,倦后卧斜阳。

秋稼连千顷,春花醉几场。任他名利客,车马闹康庄。

()
前宫路非远,旧苑春将遍。
玉户看早梅,雕梁数飞燕。
身轻逐舞袖,香暖传歌扇。
自和秋风词,长侍昭阳殿。
()

红旗连属晓荧煌,万马嘶风去路长。知是黠羌来款塞,亲临丹阙纳降王。

()
楼上看红叶,都城值晚春。
风葩低永书,露脸泣芳晨。
忆昨淮南客,曾为诗社人。
轻明是楼子,闲澹有天真。
()

弹压江湖聋市朝,相逢人尽说风骚。
诗从南岭吟逾老,名得西山荐益高。
半世历官才幕府,午年还国尚郎曹。

()
彩仗神旗猎晓风,鸡人一唱鼓蓬蓬。
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
煮酒开时日正长,山家随分答年光。
梅青巧配吴盐白,笋美偏宜蜀豉香。
风暖紧催蚕上簇,雨余闲看稻移秧。
老夫见事真成晚,浪走人间两鬓霜。
()

江潮夜夜惊人寐。山色催人起。危矶锁不住江流。何况纤纤风袅、一丝柔。

人间容易珊瑚老。且向蓬莱岛。绿蓑青箬白沙鸥。都把闲情付与、十分秋。

()
人人讲德自元丰,何处荀家有八龙。
白羽不施宁洗甲,赤云尝见预乾封。
无烦禾黍如茨稼,自足鵷鸾琢玉容。
稽首宝香通列毕,倾心御籴走良农。
()

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

()

一堤杨柳青丝輭,百顷芙蕖锦障开。

中有閒人心似水,坐看沙鸟镜中来。

()

偶寻春寺入层峰,曾到浑疑是梦中。飞鸟去边悬栈道,冯夷宿处有幽宫。

溪云晚度千岩雨,海月凉飘万里风。夜拥苍崖卧丹洞,山中亦自有王公。

()
饭貓奉鱼肉,怜惜同寝处。
饲犬杂糠籺,呵斥出庭户。
犬行常低循,貓坐辄箕踞。
爱憎了不同,拘肆固其所。
()

咸阙无雕辇,骊山尚浴泉。
汤池同野壑,水殿只寒烟。
月冷新丰路,沙沉渭浦田。

()
高蹑五云堆,平看万象开。
樵风溪路远,华雨梵天来。
刹倚三峰直,钟传万壑回。
叨陪上方燕,依约近中台。
()

一夕投荒万里行,增光日月更谁能。相逢尽说空门话,多少人閒有发僧。

()

掷米作珠玑,麻姑已仙去。
沧海变桑田,乾坤自今古。
我来访灵踪,日落青山暮。

()

蜂齧红蕊烂,虫啼碧丛短。
秋风略地起,惟有苍苔管。

()
绿鬓久垂雪,壮心今已灰。
翩然归旧隐,端似再生来。
()
生身既得逢真主,立事何须作假王。
谁谓祸{左阝右皆}从此始,不宜回首怨高皇。
()
只道还家犹未还,故山书册蠹鱼残。
半生不疗饥寒苦,空有诗名满世间。
()

青春背我堂堂去。桃花乱落如红雨。是妾断肠时。芳心空自持。
相思君助取。脉脉如牛女。天远暮江迟。今宵归不归。

()

自余还北山,惟堪卧南牖。扫轨何须长者通,著书已拟潜夫就。

门题贵贱感交情,不逢亲旧话平生。秋水闻君舣舟楫,荒园一为款柴荆。

()

扬帆万里楚江行,君是无机亦有情。千树梅花如问讯,罗浮同看日初生。

()

忆昨夹钟之吕初吹灰,上公礼罢元侯回。车载牲牢瓮舁酒,

并召宾客延邹枚。腰金首翠光照耀,丝竹迥发清以哀。

()

清阴护燕几,中有忘言客。
人来问不应,笑指庭前柏。

()
梅谷梅应占作魁,不论时节遣花开。
传真旧说华光老,诗到林逋俱压倒。
华光去后谁逼真,补之笔底生阳春。
月香水影许多态,竹外斜枝奇且怪。
()

家寄五湖间,扁舟往复还。年年生白发,处处上青山。

去国空知远,安身竟不闲。更悲江畔柳,长是北人攀。

()

朔风吹云雁程起,木叶萧萧落寒雨。先生官满游京华,扁舟欲发湘江渚。

写诗饯别各尽觞,遥瞻蓬岛三千里。思君到日梅乱开,瑞雪花飞凤城里。

()
凭高阅士剑如林,故国风流变古今。
袨服云仍犹左衽,丛台休恨绿芜深。
()
名门有贞女,始结丝萝盟。
嬿婉席未温,良人已远行。
远行何时归,妾身不自轻。
空帏守寂寞,誓以终此生。
()

忧天亦觉杞人愚,此际忧来不可袪。风日苍黄群盗满,山河破碎一城孤。

通儒谋国多书卷,上相筹兵祗地图。宗庙神灵应闵念,昭陵石马几时趋。

()

省札陈往事,怆忆数年中。一身朝北阙,家累守田农。

望山亦临水,暇日每来同。性情一疏散,园林多清风。

()
瘴地晨霜薄,郊墟暮雨昏。
啼螿如有恨,微火解相温。
末路真无策,孤忠敢自言。
轮囷肝胆在,白首倚乾坤。
()

沈冥谁复似当时,九陌尘中偶得之。洁己已能成玉雪,为人犹自作蓍龟。

门前车马喧喧过,室内乾坤默默知。一语不随人事变,与君陈阔岂无期。

()
七岁投閒日,浑如未第初。
牛衣困褴缕,鹤饭愧粗疏。
圣有杯中露,朝无别后书。
温寻皆旧学,风雨岁时余。
()

日落山更空,孤亭惬幽赏。一声何处歌,松风递馀响。

不必问其辞,悠然绝心想。

()
四大容仪,三田灵秀,炼成九转丹砂。
虚无自在,以道作生涯。
净土祥光瑞彩,玲珑贯、天外烟霞。
冲和处,乌飞兔走,同运紫河车。
()
一雨连宵继日倾,岂容吾子语归程。
我为千里政方暇,子寓三年学已成。
要把老怀倾倒尽,忍令别恨等闲生。
江城先自伤牢落,况失一时人物英。
()

随缘常住薄於秋,不了锺鱼粥饭头。
叹息结绳人远矣,例教吾负剡藤羞。

()

圃号秋霞,人如琼榭,新来鹤发鬖鬖。华封人祝,惟尔一身兼。

佳气充闾瑞霭,石麟降蓬矢新添。孙枝好,荀龙有八,薛凤又成三。

()

庭户晓萧骚,寒声起疏苇。凄然惊客梦,秋色浩如水。

南方苦炎热,羁旅困泥滓。及兹风露凉,又复悲宋子。

()
不见海棠相似人,空题诗句满花身。
酒阑却度荒陂去,驱使风光又一春。
()
我困枘投凿,君才瓴建高。
要之同臭吵,政以借熏陶。
觞咏聊真乐,媸妍付尔曹。
能来缓诗颊,芋火荐松醪。
()
昭昭丹陆,奕奕炎方。
礼陈牲币,乐备篪簧。
琼羞溢俎,玉醑浮觞。
恭惟正直,歆此馨香。
()
君家有西园,望我南山巅。
觞咏继曲水,花石希平泉。
长沟流砌下,远岫列楹前。
春风一披拂,百卉为渠妍。
()

十月官河未有冰,北风清利綵帆轻。词林我正惭先步,学海时方重老成。

六馆旧人怀指授,三山新赋入经营。容台吏省皆邻近,早晚邮筒不论程。

()
此君堂后青苍玉,别后何曾寄一声。
想见秦淮月堂下,西风吹浪拍堤平。
()

童子东山采药归,石桥流水漾斜晖。回头笑指来时路,满眼白云横翠微。

()
菡萏香莲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池。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新裙裹鸭儿。
()
今朝二月十五,黄面瞿昙灭度。
诸方挝鼓声冤,尽是闲言和语。
一点涅槃心,无人知落处。
山花泪滴如红雨。
()

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

遗庙珍珠浦,归舟僰道溪。飞鸢愁暑雨,走马畏山泥。

官署尊丹鹫,祠官胜碧鸡。题诗远相送,红日五云西。

()

送君西出故伊州,腰下吴钩锋要收。壮士但愁华发易,西风吹老玉关秋。

()

夕阳在西岭,浦溆带馀晖。古渡听蝉罢,扁舟载鹤归。

沉云菰米熟,浥露蕨苗肥。适得溪翁信,相期明月扉。

()

杜牧科名李贺曹,初官花幙莫辞劳。
年颜不似诗情老,公器还如酒户高。
我称卧游蓝碧嶂,君宜立近赭黄袍。

()

曩昔淮滨母,王孙一饭将。鉴如君子哲,义有大贤方。

溪壑哀龙浅,风云感凤骧。千金终以赠,寸念本难忘。

()

日落千山暝,风吹一路香。
燕依花色紫,莺体柳丝黄。

()

送客之燕上马时,图花满册各成诗。河桥杨柳如教见,应喜相饶赠别枝。

()

里推吉水为名州斗南。公一人擢高才而上佐,除书星耀,喜气云蒸。僭揭短歌,用旌手,以芹香之赞,少见柏悦之诚。以期道觉期民,志本同耕莘之志,佐天子相天下,堂重新画锦之堂。赞庆深涵容多幸殿阁微凉迥,吹到敕书新。定知盘谷深处,草木焕精神。帝念水纹成吉,合得卷阿吉士,州政佐经纶。婉婉幕中画,行矣细敷陈。负公望,行自此,列朝绅。志伊所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家有青毡钧轴,□□□□□□,振武接芳尘。自秉浮溪笔,昼绣记逢辰。

()

江上东风冷不禁,晚云翻手弄晴阴。春来天气不全好,夜久雪花如许深。

煖老正思燕地玉,辟寒谁有魏台金。空斋寂莫青绫被,学得东山拥鼻吟。

()

()
林缺榛苞绽,溪平芡嘴开。
衰烟稍辞柳,寒雨并饶苔。
天意凄凄早,乡愁衮衮来。
此时论四戚,方验楚人材。
()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高标瑶树与琼林,灵府清寒出苦吟。
海内十年求识面,江边一见即论心。
纷纷俗子常成市,亹亹微言孰赏音?闻道南池梅最早,要君携手试同寻。
()
酴醾花底当年事,夜雪模糊照石阑。
北省今朝枝上雪,还揩病眼作花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