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前六道无回避

出自宋代释印肃的《颂证道歌·证道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qián liù dào wú huí bì,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势力尽,箭还坠,依前六道无回避
升沉不离法身中,自是顽痴无智慧。
()
势力:指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
六道:1.谓耳、目、鼻、口及下体之前后二孔。2.六道,分为三善道跟三恶道。
升沉:升降。旧时谓仕途得失进退。升降。谓际遇的幸与不幸。升降。高低上下。升降。价钱的涨落。升降。谓时代的变迁与推移。褒贬。
法身:1.佛教语。梵语意译。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2.指高僧之身。3.旧指修炼得道之身。
智慧:(名)迅速地正确认识、判断和发明、创造事物的能力。[近]智谋。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势力尽,箭还坠,
依前六道无回避。
升沉不离法身中,
自是顽痴无智慧。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证道的歌颂。诗人描绘了一个人在修行道路上的境遇。势力已经枯竭,箭矢也已落地,没有任何回避的余地。无论是升起还是下沉,都无法离开法身的中心。这个人被描述为固执而愚昧,缺乏智慧。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修行者在追求证道过程中的境遇和心态。通过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诗人将势力尽、箭还坠的形象与修行者的境况相联系,传达了一种无法逃避的命运。诗中的法身指的是佛教中的法体,表明修行者无论升沉,都无法离开佛法的核心。最后两句表达了修行者的顽固和愚昧,暗示了他们在追求智慧和领悟道理的过程中,仍然受困于自身的局限性。

整首诗词简洁明了,语言精炼,通过对修行者的描写,展示了一种无法逃离命运的境遇,以及修行者内在的顽固和愚昧。它表达了对修行道路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自己的局限性,努力寻求智慧和开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