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知见觉不相干。宋代。释印肃。净五眼,得五力,五通曾告瞿昙觅。证知见觉不相干,因邪打正连天碧。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的主题是宣扬证道的崇高价值和力量。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净五眼,得五力,
五通曾告瞿昙觅。
证知见觉不相干,
因邪打正连天碧。
诗意:
诗词以佛教的术语表达了证道的内涵。"净五眼"指的是洞察事物真相的五种眼力,"得五力"表示获得了迈向证悟的五种力量。"五通"是指通过这些力量,曾经告诉瞿昙(佛陀)去寻找证道的真实。诗词表达了证悟、觉醒所带来的超越知识、见解和感官体验的境界,以及正邪、善恶对立中的胜利。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通过"净五眼"和"得五力",诗人在表达证道的重要性和价值,强调它是一种超越常人认知的体验。通过"五通",瞿昙被告知去寻找真实的证悟之道。诗词进一步提到,真知与外在的见识和感知无关,通过纠正邪见,可以打破局限,追求更高的境界。最后一句"因邪打正连天碧"表达了正邪对立中的胜利,指出正道可以超越一切障碍,通向广阔的天空。
这首诗词通过简短而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佛教思想中的证道理念和境界。诗人用朴实的词句诠释了超越凡俗的力量和智慧的价值,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深远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超越常人认知的境界,让人感受到真理和智慧的力量。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