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思直是令人爱

出自宋代释师范的《偈颂一百四十一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xún sī zhí shì lìng rén ài,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火焰为三世诸佛说法,三世诸佛立地听。
听在说处,说在听处。
听说两忘,如何剖露。
经入藏,神归海。
唯中马簸箕,拈弄有余态。
每遇中秋玩月时,寻思直是令人爱
()
火焰,说法,说处,听说,剖露,归海,有余,寻思,令人

诗词:《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作者:释师范
朝代:宋代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是宋代释师范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火焰为主题,描绘了火焰为三世诸佛说法,三世诸佛虔诚地聆听的场景。诗词意境深远,表达了佛法的神圣与智慧,以及人与宇宙之间的联系。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火焰为三世诸佛说法,
三世诸佛立地听。
火焰代表佛法的智慧和力量,它照亮了三世诸佛的法身。佛陀们虔诚地立在地上,倾听佛法的教诲。

听在说处,说在听处。
佛陀们在倾听的同时,也在宣讲佛法。佛法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法者和聆听者相互交融,共同体验佛法的智慧。

听说两忘,如何剖露。
在佛法的境界中,倾听和宣讲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倾听和宣讲不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一种心灵的状态。通过倾听和宣讲,人们超越了自我,达到了超越言语和思维的境界。

经入藏,神归海。
佛法的真谛被内化于心,它不再是外在的文字和教义,而是深深地融入个人的灵性。佛法的智慧如同藏经之海,而个人的心灵则是佛法的真正寄托。

唯中马簸箕,拈弄有余态。
诗中提到的"中马簸箕"是一种用来簸谷物的农具。这里用来比喻人们对佛法智慧的理解和运用。唯有在平衡中,才能准确地把握佛法的精髓,灵活运用佛法的智慧。

每遇中秋玩月时,
寻思直是令人爱。
诗的结尾以中秋和赏月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佛法智慧的喜爱和赞美。中秋节是一个寄托思念和感慨的时刻,而在这个时刻思考佛法的智慧,更是令人心生爱慕。

这首诗词以火焰为象征,寓意着佛法的智慧和光明。通过描绘火焰为三世诸佛说法、诸佛聆听的场景,表达了佛法的神圣和智慧。诗中还强调了倾听和宣讲的相互关系,以及佛法的内化和运用。最后,通过中秋赏月的意象,表达了对佛法智慧的喜爱和钦佩。整首诗词充满了宗教与哲学的意味,引发人们对佛法和智慧的思考和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