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差殊事不同

出自魏晋释慧远的《不显名大檀越请偈》,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ào yìng chà shū shì bù tóng,诗句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报应差殊事不同,劳生何用出樊笼。
欲知自性天真佛,尽在朝昏一念中。
()
报应:(名)佛教用语,原指做善事得善报,做恶事得恶报,现只用后一个意思。
不同:1.不一样。《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秦卒擒六国,灭其社稷,而并天下是何也?则地利不同,而民轻重不等也。」《儒林外史.第一回》:「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2.不答应。3.意见不和。《后汉书·孔融传》:“﹝融﹞与中丞赵舍不同,託病归家。”
劳生樊笼:(名)鸟笼,比喻受限制、不自由的境地:挣脱枷锁,逃出~。
自性: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
天真:(形)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近]幼稚。[反]老成|世故。
一念:1.一动念间;一个念头。2.佛家语。指极短促的时间。

《不显名大檀越请偈》是宋代释慧远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报应差殊事不同,
劳生何用出樊笼。
欲知自性天真佛,
尽在朝昏一念中。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报应因果的差异,不同的行为带来不同的结果。诗人在思考人类的命运,质疑生活的意义。他认为,人们辛勤劳作,但却似乎无法逃离困境。然而,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想认识自己的本性和通达佛性,其实只需要在日常生活的念头中进行觉察和修行。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报应差异的思考,审视了人生的困境和苦难。他认为,尽管人们辛勤努力,但命运的不公平使得有些人陷入困境,仿佛被困在樊笼中。然而,诗人提示了一个解脱的途径。他指出,要想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和达到佛性的境界,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清明的心,将修行的意识融入朝昏之间的一念之间。这句话意味着修行不仅仅局限于寺庙,而是应该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瞬间。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佛教的智慧和修行的指导。诗人通过对人生意义和修行境界的探讨,启示人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自省和成长的机会。这种思想与佛教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强调在尘世中实践修行,通过觉察和念佛等方式来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整首诗词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提醒人们不要被外在的困境所限制,而是要从内心中寻找力量和智慧,以克服生活的困难,实现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