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西北偏。元代。方回。悠悠桐江水,寓庐十二年。重来六日内,两日登南山。南山有何好,高阁西北偏。隔江三千家,一抹烟霭间。阁槛一巨松,挺出众木前。野性所酷爱,老藤相纠缠。亦如我与僧,相对谈幽禅。稍遂物外性,屡写酣中篇。故侯复齐民,鬒发成华颠。念当舍此去,焉得长周旋。
《八月十五日二十日两至南山饮潇洒亭》是宋代方回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八月十五和二十这两天,我来到南山的潇洒亭畅饮。桐江的水流悠悠,我在这里住了十二年。重回南山,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其中有两天我登上了南山。南山有什么好处呢?高阁在西北偏处。隔着江水,有三千户人家,一片烟霭之间。高阁的门槛前有一棵巨大的松树,挺立在众多树木之前。野性的景观令人深爱,老藤纠缠在一起。我与僧人一同,相对而坐谈论幽禅之事。稍微超脱尘世的性情,屡次写下醉心中的篇章。封侯的人又成为平民,鬓发变得白发如霜。我思虑着该离开这里,何以长久地在此周旋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方回在南山潇洒亭畅饮的景象和心境。诗中描述了桐江悠悠的水流,以及作者在南山度过的十二年时光。作者重回南山,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其中有两天登上南山。他对于南山的美景并没有过多的赞美,只是简单地提到了高阁和江水之间的烟霭。诗中还描述了潇洒亭前的一棵巨松和纠缠的老藤,以及作者与僧人相对而坐谈论幽禅之事。作者的心境逐渐超脱尘世,屡次写下醉心中的篇章。最后,作者思索着是否该离开这里,不能长久地在这里停留。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景物描写,展示了作者在南山潇洒亭的一次饮酒经历,并借此抒发了自己的心境。诗中的南山并非以山势之雄伟或景色之秀丽为主题,而是通过描绘高阁、松树和藤蔓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意境。诗人与僧人的对话和思虑的表达,展示了他对超脱尘世和寻求内心宁静的追求。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朴素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独白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