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淮好守江。宋代。陈文蔚。我生大江东,与江不相识。一日作远游,江头因目极。桃花春未涨,水落略见石。望断淮山青,隔岸才咫尺。恃此一苇航,焉能恨南极。云屯十万众,守卫以人力。无御有良将,成城众心得。江淮唇齿势,如家护墙壁。守淮好守江,淮民须爱惜。我朝圣泽深,不在险在德。慈俭今天子,迩遐无间事。大臣百执事,根本共培植。
《石潭道中追赋大江》是宋代陈文蔚所作的一首诗词。诗人以大江为背景,表达了对江的追思与感慨,抒发了对国家、人民和道德的思考和赞美。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我生于大江东,与江不相识。
一日作远游,江头因目极。
桃花春未涨,水落略见石。
望断淮山青,隔岸才咫尺。
恃此一苇航,焉能恨南极。
云屯十万众,守卫以人力。
无御有良将,成城众心得。
江淮唇齿势,如家护墙壁。
守淮好守江,淮民须爱惜。
我朝圣泽深,不在险在德。
慈俭今天子,迩遐无间事。
大臣百执事,根本共培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诗人在大江边的游历,抒发了对江的情感和对国家、人民的思考。诗人一开始表明自己与江不相识,但是当他来到江边时,被江的壮丽景色所吸引,眼前的景象让他心驰神往。他看到桃花尚未盛开,水位下降,露出了石头。他远望着对岸的青山,虽然相距不远,却由于江水的阻隔而显得遥远。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江的依赖和对江的赞美。他以一苇之舟为喻,表示自己虽然只有微薄的力量,却能顺应江的潮流,不会对南极的冰冷怀有怨恨。他提到云屯十万众,形容江的边界上有无数守卫,虽然没有皇帝,但是有英勇的将领,他们凭借着人力守护着城池,民众的心也因此得到安定。
接下来,诗人谈到了江淮之间的关系。他形容江淮之间的关系就像家庭中的墙壁,淮民应该像爱护家的墙壁一样珍惜和维护江淮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国家的繁荣不仅仅依靠地理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人民的团结和对家国的热爱。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的期望和对圣明君主的赞扬。他认为国家的圣泽深厚,不仅仅取决于地势的险要,更重要的是君主的德行。他称赞当前的天子慈悲节俭,能够关心国家内外的事务。他还表扬百官们的忠诚和尽职,认为他们是国家的根基,共同培植着国家的繁荣。
整首诗词以江为背景,通过对江的描绘和对国家、人民的赞美,抒发了诗人对家国的深情厚意。通过对江的思考,诗人展示了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切,强调了团结和共同努力的重要性。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和政治社会的象征隐喻,以及对江淮关系和国家治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国家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整首诗词既有情感的表达,又有社会意义的寓意,具有一定的抒情和议论性质,是一首富有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的作品。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陈文蔚。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