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公独挽首

出自宋代张镃的《杂兴》,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èng gōng dú wǎn shǒu,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秦王既集统,作乐昭治功。
前日威武地,今还见声容。
一时耸观瞻,唯贪激英雄。
郑公独挽首,孰能察圣衷。
暮年伐辽东,事几败乃翁。
良臣不在傍,有悔应无穷。
()
威武:(名)权势和武力:~不能屈。②(形)威严有力:~雄壮。
见声容观瞻:(名)事物的景象、外观给人的印象:以壮~|有碍~。
英雄:(名)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好汉。②(名)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人民~。③(形)具有英雄品质的:~人物。
圣衷乃翁:1.父亲对儿女的自称2.称他人的父亲。
不在:1.在的相反语,专指不在家或泛指不在某处。2.死亡的讳词。3.不在于、不著重于。
有悔:有悔yǒuhuǐ有所悔恨的
无穷:(动)没有止境;没有限度:~的力量。[反]有限。

《杂兴》是宋代张镃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秦王既集统,作乐昭治功。
前日威武地,今还见声容。
一时耸观瞻,唯贪激英雄。
郑公独挽首,孰能察圣衷。
暮年伐辽东,事几败乃翁。
良臣不在傍,有悔应无穷。

译文:
秦王统一天下,举行盛大的音乐庆典来表彰自己的功德。
昔日的威武形象已逝,如今只能看到他平和的容颜。
一时之间,人们对他的景仰和期待沸腾,但唯独追求激荡的英雄事迹。
郑公独自悲叹,谁能洞察圣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暮年之际,他征伐辽东,事情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身边没有良臣相助,他必然会有无尽的懊悔。

诗意和赏析:
《杂兴》这首诗词反映了宋代时期的政治现实和人们的心态。诗中以秦王为象征,描绘了一个曾经威武显赫的君主,如今却面临衰老和挫折的境地。通过对秦王的描写,诗人张镃投射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触动。

诗中提到的秦王,可以理解为当时的皇帝,他曾经统一了天下,取得了伟大的功绩。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威武形象逐渐消退,现在人们只能看到他平和的容颜。这种转变暗示了权力的消亡和人事的更迭,一切都是如此短暂和虚幻。

诗中还提到了人们对秦王的景仰和期待,但却只追求那些激荡人心的英雄事迹,对于内心的真实想法却无法洞察。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英雄主义和追求声名的盲目崇拜,而忽视了真正的智慧和内在品质。

最后,诗人提到秦王在暮年时征伐辽东,结果败得连连,身边没有良臣相助,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无尽的懊悔。这种情境揭示了当时政治腐败和内忧外患的困境,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于良臣辅佐的渴望。

总的来说,《杂兴》通过对秦王的形象描绘,折射出宋代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们的心态。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权力的消逝、英雄崇拜的盲目和政治困境的忧虑。这首诗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而值得赏析。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张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