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得人来亦可怜。宋代。陈傅良。我固阅人非草草,君於前辈亦拳拳。经师未数郯夫子,笔力方窥李谪仙。所恨尚於收第晚,将诗空与背时传。频年不信灯花报,报得人来亦可怜。
诗词:《送缙云叶正初兼简杜伯高》
陈傅良的这首诗表达了对杜伯高的敬意和惋惜之情。诗人自称读书不草率,对前辈也怀有敬仰之情。他表示自己虽然未能与杜伯高相见,但对他的才华和文学成就有所了解。诗人感慨地说,他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才向杜伯高敬献自己的诗篇,而且还只是口头上的传颂,而非亲手呈献。他多年来一直不相信灯花会报答,即使有人将自己的诗送到杜伯高那里,也只能算是一种可怜的替代。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我固阅人非草草,
君於前辈亦拳拳。
经师未数郯夫子,
笔力方窥李谪仙。
所恨尚於收第晚,
将诗空与背时传。
频年不信灯花报,
报得人来亦可怜。
这首诗表达了陈傅良对杜伯高的敬佩和遗憾之情。他自称读书不草率,对前辈也充满敬仰之情。诗中提到了两位文学巨匠,郯夫子和李谪仙,暗示了杜伯高在文学上的才华和成就。诗人感慨地说,他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才向杜伯高献上自己的诗篇,而且还只是通过口头的传颂,而非亲手呈献。他多年来一直不相信灯花会报答,表示自己的诗篇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即使有人将自己的诗送到杜伯高那里,也只能算是一种可怜的替代。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了陈傅良对杜伯高及其文学成就的敬佩之情。诗人虽然未能亲自见到杜伯高,但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对他有所了解,并对他的才华和文学造诣深感钦佩。诗人的遗憾在于自己迟迟未能向杜伯高献上自己的诗篇,而只能通过传颂的方式将自己的诗传达给他。他对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感到失望,认为即使有人将自己的诗送到杜伯高那里,也只是一种可怜的替代,并表示自己多年来一直不相信灯花能够回报自己。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杜伯高的崇敬和对自身努力的思考和追问。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
陈傅良。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