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躡飞鸟背。宋代。项安世。高台夫如何,山后此为最。手摩白云顶,足躡飞鸟背。我从樟树来,上上八十里。向来所历峰,下视皆积块。空中闻夜雨,声若万马溃。却问山前人,天晴正收刈。
《高台寺》是宋代诗人项安世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描绘高台山的壮丽景色为主题,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旅途经历和对自然的感悟。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高台夫如何,
山后此为最。
手摩白云顶,
足躡飞鸟背。
我从樟树来,
上上八十里。
向来所历峰,
下视皆积块。
空中闻夜雨,
声若万马溃。
却问山前人,
天晴正收刈。
诗词中文译文:
高台山怎样?
山的后面是最美的地方。
手触摸白云的顶端,
脚踩在飞鸟的背上。
我从樟树那里来,
走了整整八十里。
一路上经过的山峰,
从下面看都像是块块积木。
空中传来夜雨声,
声音仿佛万马奔腾。
我向山前的人问道,
天晴时正好收割庄稼。
诗意和赏析:
《高台寺》以高台山的景色为背景,以自然的壮丽和恢弘之美展现出山水之间的宏伟景观。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情景,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感受相结合,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高台夫如何"的问句,引出了高台山的美景。他用"山后此为最"表达了山的背面更加壮丽,暗示了登高所带来的惊喜和震撼。
接下来,诗人以生动的描写手法,将自己置身于云雾之中。"手摩白云顶,足踏飞鸟背"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与融合,强调了登高所带来的愉悦和神奇。
然后,诗人描述了自己从樟树来到高台山,经历了八十里的旅程。"向来所历峰,下视皆积块"运用了透视的手法,将山峰渐次远去,给人以层次感和空间感,同时也凸显了山的雄伟和浩渺。
接着,诗人通过"空中闻夜雨,声若万马溃"这一景象,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夜雨的声音与万马奔腾相联系,传达出大自然的力量和气势。
最后,诗人向山前的人询问,得知天晴时正在收割庄稼。这句诗通过对人和自然的对话,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和对自然恢复的希望。
总体而言,诗人通过描绘高台山的壮丽景色和表达自己的旅途经历,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他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感受相结合,使诗词充满了情感和意境,让读者沉浸在壮丽的山水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恢弘。《高台寺》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感受,展现了宋代诗人项安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使人们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感动和启发。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项安世。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