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如有情。宋代。释智圆。至道不可状,至理杳无名。万彙丧其源,出没何营营。忽焉生法瑶,研虑还淳精。立言宗能仁,百也驰休声。我来访旧居,景物如有情。闲庭惨树色,空山咽猿鸣。斯人今也亡,孤棹寻归程。
《经武康小山法瑶师旧居》是宋代释智圆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至道至理无法被言语所表达,万物的起源难以追溯,而法瑶师的出现却使人们重新思考纯粹的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诗人访问法瑶师的旧居,感受到了自然景物的深情。空旷的庭院中,树木凋零的景象让人心生凄凉,山间传来的猿鸣声更加强调了寂寥的氛围。然而,法瑶师已经逝去,诗人只能独自驾舟寻找归途。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景物和表达内心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至道至理的追求和对法瑶师智慧影响的敬仰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以空旷寂寥的庭院和空山咽咽的猿鸣为主,通过凄凉的氛围和寥寥无几的景物,传递出一种孤独和无常的感觉。这与至道至理无法言喻的主题相呼应,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性。
诗中的法瑶师被描绘为一位具有深厚智慧和道德的人物,他的出现使得人们重新思考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法瑶师的离世让诗人感到悲伤,他只能独自一人驾舟,寻找回家的归途。这表达了诗人对智慧导师的怀念和对迷茫人生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景物描写和对法瑶师的赞颂,表达了对至道至理的追求和对智慧的敬仰。诗人通过描绘凄凉的景象和寻找回家的归途,呈现了生命的无常和迷茫的主题。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折射出宋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释智圆。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