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资诗题。近现代。钱钟书。子尝私于我,诗成子每羡。哭子今有作,诗成子不见。人死资诗题,忍哉事琢练。诗人大薄情,挽毕无馀恋。即工奚益死,况我初非擅。聊以抒沉哀,未遑事藻绚。感旧怆人琴,直须焚笔砚。
《哀若渠》是当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以抒发沉痛哀伤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早逝的悲痛和对自身文学才华的怀疑。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哀若渠
子曾私下与我分享,诗作成了子常羡慕的对象。
今天子已经离去,再也看不到我完成的诗篇。
人死后才能赞美他的诗,难以忍受这种琢磨和修饰的事情。
诗人总是冷漠无情的,赞美完毕就没有余地再有所依恋。
即便我是一个天才,又何必为死去的人去做这种事情呢?
只是为了宣泄内心的悲伤,未曾顾及诗歌的华丽修饰。
感受着过去的忧伤,弹奏着悲伤的琴音,我必须将笔墨纸砚焚毁。
诗词《哀若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世的悲痛之情以及对自身的怀疑和疑虑。诗人开篇提到自己与友人私下交流诗作,而友人却已经去世,无法再欣赏到自己创作的诗篇,这使诗人倍感伤痛。接着,诗人抱怨了人们往往只在他们离世后才称赞他们的诗作,这种琢磨和修饰的行为令人难以忍受。诗人认为诗人总是冷漠无情的,对于自己的作品只会赞美完毕,没有余地再有所依恋。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和对过去的回忆,并表示将笔墨纸砚焚毁,象征着对诗歌创作的终结。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悲伤和对文学创作的思考。通过对死去友人的哀悼,诗人反思了诗人面对生死和创作的态度,表达了对琢磨和修饰的诗歌传统的反思。诗词中的意象简练而深刻,通过诗人的内心情感和独特的语言表达,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哀伤和对文学创作的思考。整首诗词流露出一种忧伤、沉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