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节选)

苏武传(节选)朗读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节选)创作背景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互相释放扣押在己处的外交使节(间谍)。当时,汉武帝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整体把握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三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鉴赏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英名就反复出现在历代的诗词、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中。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苏武传》附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李广传》基本上照录《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传》只有短短几行,而《苏武传》则是班固倾全力为之的。在《汉书》中,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全文共有十八个小节,外加一个赞语。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第三部分共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赞语主要表彰苏武的崇高品质。
  苏武的出使,正当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态,把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回。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方面的好意,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派苏武护送以往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回国。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谋反者的首领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谋反者的另一首领虞常原是汉臣,他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副使张胜。张胜没有向苏武报告,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从国家关系上说,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虞常曾对张胜说:“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可见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爱国。缑王原是归附汉朝的匈奴贵族,他重新陷没匈奴中是因为汉武帝派他随浞野侯赵破奴去接应左大都尉。左大都尉是匈奴贵人,他企图刺杀单于降汉。单于及时粉碎了这一阴谋,并发兵俘获了赵破奴的军队。这些不愉快的往事,本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不再重演,但缑王的思想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仍然重复上一次的冒险行动,结果兵败被杀,虞常被生擒。事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汉朝的使臣。苏武遇到了一道事先没有想到的难题,而作者正是抓住了苏武在解决这道难题的过程中的表现,刻画了他的光辉形象。
  首先,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这是严于责己之意。对于私自种下祸胎的张胜来说,苏武的话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心里不会不清楚,但他却像常惠一样来劝阻苏武自杀。苏武明白,这场乱子必须由他单独来收拾了,因此只好暂时不死。暂时不死,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说明他在“死”的问题上还要权衡,究竟如何“死”才能对国家有利。在卫律开庭审讯的场合,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汉廷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在说过这番话以后再引刀自刺,情况就不同了。他自杀的行动,大大增强了说话的分量。不仅足以为国雪耻,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赢得了敌国的尊敬。这从后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可以看出。他把本来可能会导致国与国之间发生误解与争端的危机大大缩小了。匈奴单独“收系张胜”一事,说明匈奴方面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其次,通过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按理说,汉朝方面既然没有指使苏武等人参与匈奴国中的谋反事件,预知此事的仅是副使张胜一人,这纯粹属于他个人的错误行为,匈奴方面应该单独留下张胜治罪,而把苏武等人遣送回国才是。遗憾的是匈奴违背了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地把苏武等人一概扣留,而且要强迫他们投降,企图以此来羞辱汉朝。这时,理屈的已经不是在苏武方面,而是在匈奴方面。苏武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投降,就能为国争光;丧失民族气节,接受投降,必然给祖国丢脸。苏武坚定地选择了前者。为了让匈奴知道汉使的骨头有多硬,他不再考虑死,而是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匈奴对苏武的劝降使尽了解数。第一次让卫律出面。卫律使用的方法比较拙劣。一是威吓。先将虞常斩首,造成恐怖气氛,然后胁迫张胜投降,最后硬说副使有罪,正使应该连坐,遭到苏武驳斥后,“复举剑拟之”。想把苏武一举吓软,但苏武不为所动,威吓的伎俩遂告破产。二是利诱。卫律恬不知耻地炫耀自己投降匈奴后封王赐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所谓“富贵”,并说“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苏武则不屑一顾,置之不理。利诱的一招也随之失灵。三是逼迫。卫律见苏武不应,以为被说动了心,便进而逼迫说:“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对此人头畜鸣的叛国者的丑恶表演实在无法保持沉默,终于狠狠地骂了他一通。卫律黔驴技穷,终于认输。第二次由李陵出面。李陵使用的方法比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他的谈话内容,要点有三。一是极力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诉说苏武的兄长苏嘉和弟弟苏贤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又说汉武帝“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言外之意是说,汉武帝对不起苏家,又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二是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告诉他,又诡称苏武在汉朝的两女一男“存亡不可知”(事实上苏武的男孩当时未亡),断绝他对妻儿家室的想念之情。三是宣扬叛徒哲学:“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其时苏武久处绝域,对来自国内的消息当然是喜欢听的。李陵向他介绍国内情形和家庭状况,正好迎合了苏武的心理,加上言词娓娓动听,感情色彩很浓,因此极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苏武仍不为所动。他除了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作了必要的义正辞严的答复之外,其余一概不理。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立即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李陵当时封右校王),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终于使李陵羞愧交加,无法再谈。第三,通过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苏武在匈奴的十九年,从生活方面说,可谓艰苦备尝。幽闭大窖时期,断绝饮食数天,苏武啮雪吞旃,顽强地活下来了。迁至北海时期,断绝粮食供应,苏武掘鼠挖草,又顽强地活下来了。从精神方面说,可谓受尽折磨。先是单独监禁,后又单身流放到无人之地,这已经是够残酷的了,何况又被判处终身流放:“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但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从遭遇方面说,可谓步步坎坷。好不容易地受到於靬王的赏识,过了三年温饱的日子,而於靬王又偏偏短命而亡,卫律又指使人把苏武的牛羊抢劫一空。尽管如此,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作者特意点出苏武在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就告诉读者,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借以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三个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作者在刻画这些特征时颇费艺术匠心。
  首先是剪裁得法。范晔称赞班固“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后汉书·班固传论》),很为中肯。本文详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而略叙回国以后的事迹,这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苏武在匈奴一共十九年,作者对这十九年的生活也没有采用编年纪的方式来描写,而是详写匈奴方面劝降、逼降和苏武的拒降。至于苏武在匈奴娶胡妇生子的事情只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略提一笔。这同样有利于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略写的第三部分,作者也不是一味简略,对于苏武身后得以画图麒麟阁的荣宠就写得很详细。由此可见,本文不仅做到了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而且详中有略,略中有详,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
  其次是对比鲜明。本文安排的对比主要有这样几处:一是与张胜对比。作者写张胜的见利忘义、丧失骨气,衬托了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于骨气;写张胜的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二是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加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三是与李陵对比。李陵善于伪装。他装出满肚子委曲的样子,极力埋怨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宋代吕祖谦曾经指出:“当陵之海上说苏武,陵母固未诛也,而激切捭阖,指斥汉失,若必欲降武者,则此言岂可尽信哉!”(《汉书评林》引)尽管李陵后来又装出关心苏武生活的样子,赐以牛羊,但苏武确实没有相信他的话。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则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两种思想,两种胸怀,有如天渊之别。李陵越说得委婉动听,就越显得渺小可鄙;苏武越沉默寡言,就越显得可敬可佩。事情发展到后来,连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了对比。开始时甘于充当一名无耻的说客,经与苏武多次交谈,方始认识到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不得不自讼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这是第一层对比。动员苏武投降时说得头头是道,及至看到苏武回国时又哭得哀哀欲绝。这是第二层对比。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对于变节者来说,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残喘,但他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必须身不由己地去充当说客,结果是扮演了一个可怜虫的角色。当苏武的英名彪炳青史之时,正是他的叛国者的灵魂被公诸于世之日。在李陵饯别苏武的宴会上,苏武不会片言不发,但作者却不着苏武一语,只是淋漓尽致地刻画李陵悔恨、懊丧、羞惭的种种表现,对比的色彩异常鲜明。就苏武形象的塑造而言,这也可以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因为苏武的光辉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地活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问题探究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班固朗读
()

猜你喜欢

玻璃春作江水清,紫玉箫如雏凤鸣。
漏声不闻看灺烛,侠气未减欺飞觥。
单车万里信有数,二年三过宁忘情。
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

制字成书上圣模,千金价值重于珠。挥毫自足垂为法,著楮何堪视若无。

敬惜遗文期洁净,虔焚往迹戒沾污。和斋设立圆筒制,灰烬终教贝阙输。

()
公子不好猎,小庄濠上居。
长船载大炬,清夜看叉鱼。
()

桐竹交阴覆广庭,秋风时与叶争鸣。可怜一曲明君操,不似高山流水声。

()

筝船酒幔斗娇憨。柳毵毵。燕喃喃。好是绿窗如梦、倚清酣。

多少倦游心绪在,眠又起,似吴蚕。

()

简许开尊杀青竹,俎有肥羜簋饛粟。招呼未听洗盏声,故复吟哦小诗促。

能使将军赏不贫,请召宗姓仍及身。拥炉便是入窟室,于粲洒扫情无文。

()
箨龙衔味噀春英,香入萝窗午梦清。
笑汲新泉烦陆羽,贵图尊宿眼增明。
()

梦入愁乡初醒。犹有残灯相映。铁马寂无声,金鸭沉烟已烬。

清冷。清冷。谁念绣衾孤另。

()
残灯熠熠露萤明,落叶萧萧寒雨声。
堪笑衰翁睡眠少,小诗常向此时成。
()

天南锁钥镇雄藩,虎帐居然节钺尊。马上轮刀冲贼阵,牙前献馘到辕门。

销兵士解寻耕犊,逃难民归放牧豚。从此重溟波渐息,荣光如注洗朝暾。

()
()

云南路出陷河西,毒草长青瘴色低。

渐近蛮城谁敢哭,一时收泪羡猿啼。

()
欲买青山贷寓居,时临绝顶瞰平湖。
已容下榻烦重问,肯念吾贫折券无。
()
骑驴送客一壶随,汗透中单热似炊。
客又不来天落雨,路边茅舍坐移时。
()

三径时容二仲游,坐中江左半名流。还因善病遗玄晏,敢为论交薄太丘。

明月珠寒何处得,阳春句好竟谁酬。亦知违世非君意,无那轻阴搅独愁。

()
()
劫火曾洞然,木人泪先落。
可怜傅大士,处处失楼阁。
()
此生几度换炎凉,过了重阳又一阳。
无奈流年如转毂,得逢佳节且飞觞。
风前落帽从吹鬓,江上登台任断肠。
老去已忘荣与辱,只思归卧水云乡。
()

渐老闲情减。春山事、撩心眼。似血桃花,似雪梨花相间。望极雅川,阳焰迷归雁。征鞍方长坂。正魂乱。
旧事如云散。良游盛年俱换。罢说功名,但觉青山归晚。记插宫花,扶醉蓬莱殿。如今霜尘满。

()

君子莫施智,施智近小人。愚人祗自愚,至愚翻近仁。

吾观古人智,而不私其身。后人乃机巧,鬼魅与同伦。

()
一别同袍友,相思已十年。
长安多在客,久病忽闻蝉。
骤雨才沾地,阴云不遍天。
微凉堪话旧,移榻晚风前。
()

前日堆银冻未消,今朝满地踏琼瑶。
一杯蘸甲寒威退,只要行人著酒浇。

()

侯公缓颊太公归,项籍何曾会战机。
只见源沟分两处,不知垓下有重围。
危桥带雨无人过,败叶随风傍马飞。

()
诏立淮南省,符张阃外兵。
风雷朝焕发,牛斗夜精明。
参政材超伟,元僚器老成。
武林多树政,禁御旧蜚英。
()

绿染芭蕉,红催芍药,纷纷尽斗鲜妍。小楼妆罢,独坐悄无言。

自汲流泉煮茗,香细细、清兴泠然。捲帘看,日高烟敛,一抹淡春山。

()
阁住杏花雨。
便新晴、等间勾引,香车成雾。
璧月光中箫凤远,袅袅馀音如缕。
诮一似、君仙府。
()

梅花不清是水清,最是一枝溪上横。
梅花不明是雪明,冻折老梢飘碎琼。
梅花不暗是雨暗,隔篱和雨粘珠糁。

()

泪光如莹臂销红,一夕幽期月影中。千载重关萧寺静,更无环佩响轻风。

()

新句壁间读罢惊,诗家君亦是长城。吟随鼓角声俱壮,思入星河影倍清。

愤世曾闻扪虱语,经秋复见忆鲈情。此时安得一携手,把酒关山醉月明。

()

已尽江南路,黄河带月过。客心愁地阔,风力入霜多。

日色依山澹,鸿声怯冻和。从来辛苦意,孤负好岩阿。

()

龙蛰蛇蟠却待伸,和光何惜且同尘。伍员岂是吹箫者,

冀缺非同执耒人。神剑触星当变化,良金成器在陶钧。

()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祇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
花木楼台锦不如,关门下瞰更凌虚。
他时老子如相过,认取东来青犊车。
()

巨灵掌上月,玉女盆中泉。柱史息车看,孤云心浩然。

()

萤窗从此极研覃,坠简疑文访济南。
擬卜菟裘邻学所,龙香时爇御书龛。

()

暑气销清夜,逢村即泊舟。孤云归岭散,新月入江流。

酒以亲知合,诗因官事休。自今惟种秫,何日始重游。

()

雁宕龙湫气混濛,展旗卓笔势争雄。翠翀霄汉双鸾影,玉立东南一柱功。

兴入常云飞夏雪,醉看高瀑挂晴虹。总惭尊者空诸有,万木围岩夜自风。

()
一捻残脂暗有神,至今猩血印来真。
莲清误得称君子,梅瘦虚曾化美人。
六曲阑前凝倦态,五纹茵上委芳尘。
若为得有韩湘术,四序常逢富贵春。
()
[姑洗为羽]練时吉良,聿崇明祀。
粢盛洁岂,牲硕酒旨。
肃唱和声,来燕来止。
嘉承天休,麦及含齿。
()

鹰鹘腾双眼,龙蛇绕四肢。

()

竹冠横五折,安用铁丝旒?斑积湘江雨,清衔□谷秋?自然坚节在,难与俗情侔。
相见无疑怪,先生不姓刘。

()

荆南名郡古称雄,经纬功存禹贡中。千里帆樯吴蜀会,万家楼阁水云通。

兵筹未试时方靖,米价初平岁亦丰。独坐行台清不寐,雁声拖雨掠层空。

()

家难倾巢一子全,提携虎穴仗诸贤。定知卵翼危难弃,无那乌栖夜不眠!

万死幸留书种在,半生赢得故人怜。皖江书讯今年到,迟尔还山治墓田!

()

飞来之峰可图写,画工摇笔不敢下。玲珑八面尚能摩,万古冷泉那可画。

赵公胸中有泾渭,爱山自得山水意。向来与客到峰前,亭上酌泉赏泉味。

()

王君善相多奇中,说好誇奇无刺风。巳将幻化等虚空,问寿几何持底用。

遭时乏才偶致位,处非其宜常自讼。词林每愧文字拙,玉带却怜腰胯重。

()

高轩静对柳营开,嘉木曾和雨露栽。龙蛰嘘云从地起,兔灵分种自天来。

一庭晚翠笼毡帐,万斛秋香落酒杯。文武元戎襟度雅,定应谈笑奠南垓。

()

目极江天远,秋霜下白蘋。
可怜南去雁,不为倚楼人。

()
光阴倾与篆烟消,十八年华似昨朝。
久负君恩惭老大,已衰心力叹飘萧。
官闲自可从乡饮,情至因忘对客谣。
一笑春红真漫耳,傍人已道色全饶。
()
湖水入篱山绕舍,隐居应与世相违。
闲门自掩苍苔色,来客时惊白鸟飞。
卖药比尝嫌有价,灌园终亦爱无机。
如何天竺林间路,犹到秋深梦翠微。
()
万牛回首重丘山,才大谁令挽不前。
只好垒胸浇酒遣,未妨洞腹晒书眠。
()

诸峰青霭合,兹洞白云幽。为问朱明馆,何如大石楼。

仙人曾作令,居士亦称侯。好待乘鸾至,题诗在上头。

()

楼上笙歌合奏时,湖山当席最相宜。风吹轻袂身疑举,人立飞桥意不危。

蜃气欲浮河汉动,秋光已近女牛期。潘郎容易头如雪,且醉花前双玉卮。

()

北湖真大痴,丑拙人共憎。
宿昔有鼻孔,不穿牯牛绳。
亭亭僧伽塔,要以两脚登。

()
烟霞痼疾自年龄,冷落江城处士星。
松下茶烟青幂幂,竹间碁韵子丁丁。
林泉雅许幽人往,猿鹤应羞俗驾经。
沽洒抱琴还有约,要看桂子月中零。
()

西江山水何处好,观山夜泉快阁风。山奇水秀产瑰宝,彭氏四杰隐此中。

斗间异气如白虹,少微芒寒摇太空。占言非剑亦非玉,长松下有幽人屋。

()

()

我来独爱南天竺,公去谁烹北苑茶。赖有清风犹好客,扫门杨柳影交加。

()
心期昨夜寻思遍,犹负殷勤。
齐斗堆金。
难买丹诚一寸真。
须知枕上尊前意,占得长春。
()

词苑翩翩拟斲轮,弓裘真羡窦家椿。遥瞻彩笔千花动,似对琼峰百尺峋。

献赋可知青眼在,论交应慨白头新。几时一棹临修水,莫怅天涯参与辰。

()
杨刘昆体变,谁实擅元功。
万古推梅老,三辰仰醉翁。
穆修先汉笔,魏野盛唐风。
今日何人悟,江湖恸阮穷。
()

数日自穿池,引泉来近陂。寻渠通咽处,绕岸待清时。

深好求鱼养,闲堪与鹤期。幽声听难尽,入夜睡常迟。

()

杏园初试酒。挟弹遮杨柳。醉里困金吾。教姬倒玉壶。

绶丝如鹝子。翠帢团团刺。花片缀衣巾。衣花看转新。

()
季子将北征,貂裘解亭皋。
使君拥鸣驺,出饯载酒醪。
作诗宠行色,坐客多贤豪。
信知大夫才,能赋在登高。
()
朱瑶唐晚辈,得法尚雄深。
满寺空遗迹,何人识苦心。
长廊欹雨脚,破壁撼钟音。
成坏无穷事,他年复吊今。
()

洛人皆种花,花发有时阑。君家独种玉,种玉产琅玕。

子弟守家法,名声耸朝端。岁时归拜庆,闾里亦相欢。

()

春禽犹竞啭,夏木忽交阴。稍觉秋山远,俄惊冬霰深。

()

慈恩上人好弹琴,昨者相遇龙门阴。琅然为我拂苍玉,写作幽涧寒泉吟。

奔腾千丈瀑布落,忽转岩坳漱松壑。流声渐远人莫闻,飒飒天风起寥廓。

()

我是真人何所忧,所忧世俗好多求。相谋相诈何时了,一笑一啼无日休。

()

生涯自分老林泉,欲止还行信有缘。未许纶竿归醉手,且教烟水入吟鞭。

云山聊欲追聱叟,风腋何妨借玉川。独卧北轩元不寐,竹间寒雨夜琅然。

()
燕违戊己鹊避岁,兹事因何羽族知?
疑有凤王颁鸟历,一时一日不参差。
[不知其然也。
燕衔泥常避戊己日,鹊巢口常避太
()

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蹋随游骑心长惜,折赠佳人手亦香。

()

紫泥封后未言归,半下朱帘昼漏稀。郑国由来歌芍药,卫人何用采葑菲。

开齐似剪霞添色,盛极惟愁月减围。闻说花时多胜集,阁门向晚尚留扉。

()

四十馀年举案情,风尘未遂鹿门耕。归心每逐飞云绕,炊臼遽从旅梦惊。

永诀不闻知尔若,唤卿无语重予怦。寿元刚及慈亲寿,萱草兔丝总泪盈。

()

红树满云山,扁舟渡烟水。载酒欲何之,拟访巢居子。

()

员峰涌翠云浮玉,盘古洲前颇似之。鹓也诛茅好结宇,待予解绶共栖迟。

()

立人通天地,斯足为大儒。多闻阙其疑,慎言而非迂。

两汉承学者,章句一何拘。硁硁诚小哉,贤彼不学徒。

()

修词贵适用,岂谓争纤妍。意逐神乃疲,玄珠甘弃捐。

卓哉无极翁,妙契追古贤。图书发精蕴,一洗俗学偏。

()

秋色在潇洒,佳气夜充闾。人传好语,君家门左正垂弧。毕万从来有后,释氏果然抱送,丹穴凤生雏。未作汤饼客,先写弄獐书。

参军妇,贤相敌,古来无。钟奇毓秀,应是积善庆之余。想见珠庭玉角,表表出群英物,我已预知渠。他日容相顾,啼看定何如。

()

乾坤元气自流形,万水千山属建瓴。黛色出云初染碧,山光过雨远挹青。

□华□彩呈仙□,宝盖朱幡拥帝京。若木枝边起灵曜,忠言谠论共□明。

()

千金一笑忆当年,掷果盈车数坠鞭。今日文园已消渴,当垆休问杖头钱。

()

春阴连日雨重重,不记舟行远近踪。酒后卷帘风刮面,白云堆里认诸峰。

()

攀崖复缘涧,遂造幽人居。鸟鸣泉谷暖,土起萌甲舒。

聊登石楼憩,下玩潭中鱼。田妇有嘉献,泼撒新岁馀。

()
士贫亦常事,但视其所依。
苟能依于道,暮景亦有辉。
渊明生乱世,初不求奋飞。
为贫聊一出,违己即方归。
()

传嫡生枢府,耽书肖肯亭。
未论禽拜后,姑喜鲤趋庭。
葛帔悲交态,瑶环忆妙龄。

()

泷东与泷西,岩嶂蔽天起。泷西林木深,窈冥数百里。

城与白云争,所得尺有咫。猿鸟欺吏人,峰峦压厅事。

()

风落余花春事非,愁心烟雨共霏霏。
溪云不作从龙起,山石何须学燕飞。
篱下旧存彭泽菊,林间新长首阳薇。

()

我有家山与茂林,闭门肯复事幽寻。
偶来千古云岩寺,洗尽三生宦海心。
竹绠不停泉溜暗,苔花难掩剑痕深。

()
东阁游从久,西州恸哭频。
感君孰古谊,待我异他人。
对酒言独在,看山迹山陈。
惟应旧宾客,相对一沾巾。
()

莱衣喜气著青衫,世路从渠裂两骖。试问虚名空斗北,何如荣养乐陔南。

邻墙饱听新诗句,尊酒相从几笑谈。闻道秋郊足佳趣,好奇谁复似岑参。

()

微雨牵行色,离觞且对君。预愁见何日,不惜手轻分。

远海高于岸,空烟聚作云。来朝倚仙阁,吟望背斜曛。

()
一举首登龙虎榜,太平亲到凤凰池。
全生全杀超言象,更透机先向上机。
()

凤德可怜衰已久,梧桐枯槁竹槎<木丫>。
自从云黯苍梧野,化作人间小草花。

()
往事记山阴,风雪镜湖残腊。
燕尾香缄小字,十三行封答。
中央四角百回看,三岁袖中纳。
一自凌波去后,怅神光难舍。
()
拂袖入山阿。
深隐松萝。
掬流洗耳厌尘多。
石上一般清意味,不羡渔蓑。
()

西风方折胶,戍兵出已屡。赤藏候骑归,翩翩如鸟羽。

穹庐旧所居,不远横山路。汉将知为谁,三军倚全护。

()

驰驱万里过长安,书寄随登大将坛。戈指棘门西日落,旆翻榆塞北风寒。

封侯想见从军乐,报主休嗟行路难。醉别尊前成慷慨,请缨犹欲系楼兰。

()
岂有从龙意,还同野老居。
覆花初冉冉,度水亦徐徐。
陇上时相逐,溪边或自锄。
犹能作霖雨,沾洒及邻墟。
()

群峰叠叠起青莲,朝暮溟濛泛瑞烟。岂是孤根沾广润,芳标时映海中天。

()

始向龟图妙,爰从鸟迹成。
偃波如制妙,例薤更难精。
蔡表崩云重,曹章缀露轻。

()
去国头方黑,伤时鬓易丝。
徙薪谋独验,击楫志空悲。
尚想嘉猷告,曾闻大政谘。
两楹歌昨梦,忍诵憗遗诗。
()

京国岁华晚,江城风雨秋。疏声兼叶度,寒色带云流。

薄宦潘生省,怀人谢监楼。如何潮落尽,犹未下仙舟。

()

野竹何修修,森然满山麓。
清溪潄苍根,夜雨滋寒玉。
干密风岂摇,林深鸟应宿。

()

万里访遗尘,莺声泪湿巾。古书无主散,废宅与山邻。

宿草风悲夜,荒村月吊人。凄凉问残柳,今日为谁春。

()

从来道院江西好,只为涪翁遂得名。
见说何家更清甚,院中终日读书声。

()

夜雨晓晴春盎盎,绿愁红醉思迢迢。独存滋味无人会,笑看柔风拂柳条。

()

柳叶桃红几度新,寒窗独坐不知春。世间碌碌随流者,空有须眉丑妇人。

()

睡惊秋近鸣虫砌。砌虫鸣近秋惊睡。苍鬓掺匀霜。霜匀掺鬓苍。影孤灯翳冷。冷翳灯孤影。长叹浩歌狂。狂歌浩叹长。

()
早负经纶志,居然欲起家。
持身惟孝友,告后尽忠嘉。
位望隆青琐,文章在白麻。
忍闻埋玉树,四海共惊嗟。
()

蓬岛春寒减玉肌,却凭羽客寄相思。凭肩私语长生殿,准□□□□□□。

()

浩渺江天一色,苍茫云树千重。遥看五两趁南风。

乡心背,飞鸟去吴中。

()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
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
坐乘一白鹤,前引双红旌。
羽衣忽飘飘,玉鸾俄铮铮。
半空直下视,人世尘冥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