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此哲人今已矣

出自宋代李曾伯的《挽别大参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āi cǐ zhé rén jīn yǐ yǐ,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早年公已阿戎知,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
()
相思:(动)彼此思念。多指男女间因爱慕而引起思念。
重来:1.再来;复来。2.汉乐曲名。
平生:(名)①一生;终身:了却~之愿。②平素;从来:他~滴酒不进。
一见哲人:贤明而智慧卓越的人。

《挽别大参二首》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挽别大参二首》中文译文:
早年公已阿戎知,
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
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
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
诗兮岂但哭吾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李曾伯挽别已故大参(官名)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已逝的朋友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早年与大参一起征战西部的经历,他们曾经共同踏过艰险的征途,相互扶持着前行。接着,诗人描绘了他们在百六椽间(指书院或居所)共同学习的情景,这里是他们共同成长的地方,而现在大参已经不在了,诗人感到无限惋惜。诗的下半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重游荆渚(地名,指江南地区)时的感受,虽然曾经与大参在这里相识,但大参已经不在身边。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已故朋友的哀悼之情,他认为这首诗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感伤,而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哲人的哀思。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诗人与已故大参的过往和思念,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和对逝去朋友的哀悼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重游旧地时对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词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具有普遍的人情之感,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和生命的深切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