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别大参二首

挽别大参二首朗读

《挽别大参二首》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挽别大参二首》中文译文:
早年公已阿戎知,
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
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
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
诗兮岂但哭吾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李曾伯挽别已故大参(官名)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已逝的朋友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早年与大参一起征战西部的经历,他们曾经共同踏过艰险的征途,相互扶持着前行。接着,诗人描绘了他们在百六椽间(指书院或居所)共同学习的情景,这里是他们共同成长的地方,而现在大参已经不在了,诗人感到无限惋惜。诗的下半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重游荆渚(地名,指江南地区)时的感受,虽然曾经与大参在这里相识,但大参已经不在身边。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已故朋友的哀悼之情,他认为这首诗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感伤,而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哲人的哀思。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诗人与已故大参的过往和思念,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和对逝去朋友的哀悼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重游旧地时对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词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具有普遍的人情之感,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和生命的深切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朗读
()

猜你喜欢

秋来多病疟,骨立瘦难支。烦热那能止,增寒奈尔为。

脾神不自卫,江鬼故相欺。伏枕南窗下,空吟老杜诗。

()

长天秋水一色,落日青山半衔。雁浦烟波渔笛,龙阳风雨归帆。

()

登高远望四山齐,何处风流杜牧之。白苧曾听松下唱,紫箫还向月中吹。

野云雨过无行迹,芳草春深有断碑。梦里胜游閒记得,翠微高上写乌丝。

()

帐中蝶化真成梦,镜里鸾孤枉断肠。吹彻玉箫人不见,世间难觅返魂香。

()

江行终日听江声,忽怪潺潺声较清。

泉乳融为玉乳白,浪花散作雪花轻。

()
益州歌妓许冬冬,客里相逢似燕鸿。
醉拥蜀琴抽白雪,舞回班扇割西风。
山炰野馔荒山里,浪蕊浮花古寺中。
偶尔留连借余景,出门一笑夕阳红。
()

落莫馀生何可同,正如枯死道边蓬。随风流转惟无定,定处由来自性空。

()
鲸音千里送惊涛,偏为人间破睡魔。
待得耳根清静后,觉来醒处已无多。
()

碧城缥缈驻飞鸾,弄玉吹笙翠袖单。夜半赤龙萧史去,满天明月凤台寒。

()

传语两宫道士。日用剪除尘事。炉炼白朱砂,内境内容瞻视。瞻视。瞻视。此际山侗参侍。

()

春光淡荡景迟迟,特地飞来噪柳枝。应是高门多喜事,殷勤先报主人知。

()

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一老犹鸣日暮钟,

诸僧尚乞斋时饭。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

当展经纶志,初为抚字官。

五弦能自爱,百里几民安。

()

我岁乙酉夏,师年丙戌春。所争九个月,同作七旬人。

老宦曾何补,名僧自有真。鼎湖山月白,为照劫灰尘。

()

招手美人来,朴纸寒香起。明月是君身,君与我知己。

()